育儿锦囊:非语言信号(摘抄)

2025-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宁汐漫语

非语言信号是不说话,用约定好的语言(动作、触摸)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温暖自信的笑容、眼睛里的光芒,都属于非语言信号,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和约定来达成。

比如说,在图书馆,孩子打闹了起来,你明明在进入图书馆前,就已经和孩子说好了,千万不要吵闹、要安静,此事你的心情很烦躁,但是,你依旧得制止孩子,你伸出右手食指,竖放在自己的嘴唇边,用“嘘”的手势告诉孩子:“该安静下来了。”

如果想要让非语言信号更有效,可以在进入图书馆之前就和孩子达成约定,告诉孩子这个手势的含义是什么,孩子看到以后就可以执行。

如何使用非语言信号

1.鼓励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创造非语言信号的方式,鼓励孩子多多动脑,参与讨论。

孩子的创意我们预测不到,所以需要孩子来参与头脑风暴。

2.常见的非语言信号

1)表示安静:用一根手指在嘴巴前面左右摇摆;

2)平复情绪:用约定好的动作来冷静,比如说拥抱、打开手掌、跳一跳。

3.利用非语言信号提醒约定。

4.对日常惯例的提醒

课程贴士

1.邀请孩子和我们一起想有哪些非语言信号可以使用;

2.在平静的时候约定好非语言信号,形成好习惯;

3.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先改进再实践。

孩子的收获

1.非语言信号生动有趣,能够提升孩子的沟通技能、情商;

2.孩子做到了觉察和改变——我可以纠正;

3.孩子学会了简洁有力、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技能。

非语言信号背后传递的是信任,是爱、是连接、也是界限,这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能提升亲子间沟通的默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