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山君论礼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8人  張楓

中山君是战国时期一个小国的国君。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拉拢士大夫。请在国都居住的士大夫来参加宴会。

宴会中有个叫司马子期的士大夫。酒过三巡,当上羊肉汤时,在座的每人一碗,唯独到司马子期座位前,不巧羊肉汤没有了。

这让司马子期觉得很难堪,他恼羞成怒,退席而走。司马子期投奔到楚国,劝楚王讨伐中山君,自己做他的向导。

面对强大的楚兵,中山国的士兵溃不成军。中山君一看军队失利,便匆匆逃跑了。在逃跑的路上,有两个手持武器的人,不离中山君左右,时刻保护着他。

中山君并不认识这两个人,感到非常疑惑,就问:“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保护我呢?”

这两个人听后平静地回答说:“大王,您还记得吗?有一年夏天,麦子款收,我们的父亲饿倒在大路旁的桑树下边,连眼睛都睁不开,眼看就要死了。那时您从这儿路过看到家父的情形,赶紧下车拿出一壶稀饭,恭敬地拿着让家父喝了,家父才免于一死。后来家父在临终时嘱咐我们兄弟说:‘中山君救我一命,你们俩要记住,在中山君有难时,你们一定要誓死保卫中山君。’眼前您遭遇不测,我们俩要与您共患难啊!”

中山君听完后,仰天叹息说:“给予别人的东西不论多少,关键是在他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失礼得罪人,怨恨不论深浅,在于是否使人伤心。我因为一碗羊肉汤失礼了,结果失掉了国家;因为一壶稀饭救了一个人,在危难之时却得到了以死相报的两个人啊!”

35、王烈仁厚待人。

王烈是太原人,他自幼善良宽厚、谦和好学,很受大家的喜欢。有一年,王烈的家乡发生了灾荒,庄稼严重歉收,人们纷纷外出逃荒,路上经常看到饿死的人。王烈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非常痛心,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的粮食,救济乡邻。大家对他的义举赞不绝口。他的朋友们听说之后,也都非常感动,纷纷效仿他。

王烈以品质高尚著称乡里。为了使乡里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学校,教孩子念书、识字,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村里人有谁犯了错误,他都要好言相劝,帮助他们改正。

有一次,一个人偷了邻人的一头生,被人发现了。偷牛人跪在牛主人面前不住地请求说千万不要告诉王烈。牛主人听了很纳闷儿,便问他缘故。偷牛人说:“我以前就有

偷东西的坏毛病,多亏王烈劝说,我才改过自新,今天再犯,若让王烈知道我恶习不改,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呀!”这件事最后还是传到了王烈那里,王烈不但没有因此而鄙视他,还亲自送给他一块布。

有的人很不理解王烈的做法,王烈便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的索穆公非常喜欢他的骏马。但是,有一天,他却发现自己的马被人偷了,于是急忙派人四处寻我找。结果仆人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发现一群人,他们杀了秦穆公的

马,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马肉。仆人连忙赶回去报告给秦穆公。秦穆公听了非常伤心,手下的人都劝他杀掉盗马贼。

秦穆公却命令手下的人给盗马贼送去几坛好酒。盗马贼们吃得正香,看见秦穆公的人突然出现,以为要将他们捉拿归案。送酒的人对他们说:“大王说只吃马肉而不喝酒会伤

身体,叫我们送来几坛好酒。”盗马的人听完既内疚又感动。不久之后,秦穆公遇险,一群人冒死相救,使他化险为夷。这些人正是盗马的人。

王烈讲完这个故事,又说:“一个人犯了错,只要能改就是好人。那个人虽然偷了牛,但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怕我知道,正表明他有羞耻之心。有羞耻之心的人,一定

能够改好的。”听的人不住地点头称是。

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之后,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肩挑重担,很吃力地在路上走着。忽然间,一位年轻人从后面赶上来,把重担接了过去,一直替老人把担子挑到了他家。一到老人家里,年轻人放下担子就要走,老人忙拉住他,问他的名字,年轻人坚持不说,一个人走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去赶路,不慎把随身携带的宝剑遗失了,

老人沿途仔细地寻找,找了好久都不见室剑的影子。正当老人决定放弃的时候,隐约看到不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一看,正是白天替自己挑担子的人,怀里还抱着自己遗失的宝剑。年轻人一见老人走近,忙站起来,拿出室剑交给老人。老人接过剑,感到非常纳闷儿,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年轻人在路上发现了这把宝剑,本打算把剑放

在路边,又怕剑会被路过的人拿走,因而自己站在这里等候主人。老人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年轻人再次问他的姓名,年轻人没办法,只好告诉了他自己的名字。老

人跟王烈说了此事,王烈感概地说:世上这样有仁有义的人,我还设有见到过”于是请人打听,愿来此人就是当年偷牛的人。

王烈就这样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实际行动熏陶、带动了乡邻,改善了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6、待人宽厚的朱冲

晋人朱冲生于南安,幼时家境贫困,小小年纪就要帮家里放牛。

有一天,朱冲将牛赶到山坡上,任牛在山坡上吃草嬉戏,他便在草地上躺下思索起问题来。春意正浓,朱冲渐渐困了。

忽然草丛中传来一阵声音。朱冲猛然睁开双眼,只见在牛群中,一个人鬼鬼祟祟地朝这里走来。

那人越走越近,原来是自己的邻居。只见他神色仓皇,抓起一条牛的缰绳,把朱冲的一头牛牵走了。

朱冲并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追上去责骂那人。他想:邻居不会无端地将别人的牛牵走,此中一定有缘由。等明白事情的原委再说也不迟,千万不可鲁莽行事。想到这儿,朱冲往后一躺,将手枕在脑后,又开始睡起觉来。

不多时,那邻居找到了朱冲,满脸款疚。原来,这位邻居的牛找不到了,一时糊涂,就把朱冲的牛牵走了。

朱冲听完,笑着说:“你家里穷,日子过得艰难,这头牛就送给你吧!”

邻居原准备挨朱冲的一顿责骂,没想到朱冲竟会以牛相赠,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同村有一户人家,平时喜欢占点儿小便宜。他们见朱冲为人老实厚道,便时常欺负朱冲。一天,朱冲收工时,发现那家人的牛正在自己的田头哨庄稼呢。朱冲并未生气,还顺手割了许多草,牵上牛一起送到了那户人家门口,真诚宽厚地说:“我早知道你们家人少地多,顾不上照料这牲口。我们家草多,所以拿过来给你们救救急。以后,我还会时常送些青草过来的。”

那户人家听了真是又惭愧又感激,惭愧的是自己的狭隘,感激的是朱冲的大度和仁爱。

37、自罚

皇甫绩是隋朝名臣,自幼聪颖可爱。皇甫绩三岁时,父亲整甫道因病去世,从此他就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

皇甫绩的外祖父韦孝宽是当地有名的乡绅。韦孝宽教育子孙非常严厉。孙子们犯了错误,都要严格按家法处罚,唯有皇甫绩因幼年丧父,身世凄苦,韦孝宽从不忍心打骂他。

有一段时间,皇甫绩和表哥们迷上了下棋,常常因下棋而逃课,渐渐地学业便有些荒废了。老师告诉了韦孝宽,韦孝宽听后气不打一处来,把孙子们叫到面前问道:“你们

知道自己犯错误了吗?”孩子们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认错。韦孝宽从屋里取来鞭子,按家法每人要挨二十下。

一个个孙子都打过了,轮到了皇甫绩。韦孝宽走到外孙的身边。看着外孙瘦弱的样子。举起鞭子的手不由的放了下来。他实在下不了手,便叹了回气,饶了小外孙。

表哥们的屁股都被打红了,一个个痛得直叫唤。皇甫绩站在旁边,非常愧疚。自己和表哥们同样做错了事。却没有受到处罚,他知道外公疼他。但他想,不能因为外公

疼爱就放纵自己,于是他让表哥们动手打他二十下。表哥们刚才心里还埋怨爷爷偏心。听了皇甫绩的话,大家心里的气顿时都消了,一边揉着被打痛时屁股,一边笑着说:“你这个傻瓜,哪有自己讨打的?”

为了使自己记住现在的过错。皇甫绩坚持让表哥们动手打自己二十下。

麦哥们本以为皇甫绩是为了安慰他们,才要求打他的。

看他那么认真,很是感动,但谁也下不了手。

皇甫绩自己脱下裤子,主动趴到长凳上,央求表哥们:

我从小缺少父亲管教,是外公将我养大。如今我却辜负了外公的期望,不能严格管束自己,刻苦读书,将来如何有作为报答外公?我求你们,一定要狠狠地打,越重越

好,让我永远不会忘记才好!”

韦孝宽听孙子们讲述这件事时,感动得老泪纵横。从此,他对儿孙们更加精心地爱护、培养。皇甫绩长大后终自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38、以德报怨

宋就曾经担任魏国的一个小县的县令,这个小县与楚国交界。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以种瓜为生。这一年春天,两国的村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了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苗长势喜人,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长得要高。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苗长得又快又好,嫉妒之心顿生,有些人晚间便偷偷儿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搞破坏。

魏国的村民发现自己的瓜苗秧被踩坏了许多,气得心里直冒火,他们纷纷跑到县令宋就那里述说楚国村民的行径,请县令给他们做主。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儿,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冤怨相报何时了,我们应以德报怨。”

村民们气愤至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还会变本加厉地来报复你们。”

村民们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瓜,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就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的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楚王听后,也深受感动,派人送给魏国许多礼物。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了宋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