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

亦师亦友欧阳修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55人  心悦之声
亦师亦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祖籍吉州庐陵郡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贫寒中度过的,他四岁丧父,母亲和叔父是欧阳修的启蒙教师。他自幼爱读书,刻苦勤奋,文笔老练,考中进士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谏官,知制诰。后被贬知滁州,又改知扬州,颍州,应天府,后重返汴京,在京师修撰《新唐书》。升为翰林学士,兼任史馆修撰。从此官运亨通,任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户部侍郎改参知政事……欧阳修是著名的学者兼政治家,他的一生,为宋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成功地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彻底结束骈文统治文坛的历史,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成为北宋中期举世公认的文坛宗师,泽被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文章大师。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文,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时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早年所作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辞严,充满着政治激情。又如庆历年间所作的《朋党论》,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以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他的《与田元均论财计书》中写道“建利害,更法制甚易,若欲其必行而无沮改,则实难;裁冗长,塞侥幸非难,然欲其能久而无怨谤,则不易。为大计既持久而莫待,收细碎又无益而徒劳。”道尽了改革创新的艰难,无论古今或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又如他《与乐秀才第一书》中写道“夫强为则用力艰,用力艰则有限,有限则易竭”,为学子求学做事指出关键,豁达宽容,娓娓道来。他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即使是亭台记、哀记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在他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他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如《醉翁亭记》。他的词作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诗作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描写了宋辽边境地区的人民的不幸遭遇如《边户》。他在经学、史学、农学、谱学、金石学方面也有独到见解,编辑和整理的著作等身。

亦师亦友欧阳修

      欧阳修在政治生活中,刚劲正直,见义勇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进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正是欧阳修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亦师亦友欧阳修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亦师亦友的欧阳修做为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和政界精英,德文双馨,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并为后世学人推崇,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亦师亦友欧阳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