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
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出自《吕氏春秋·离谓》。有部分人的解释是:明察而不在理就近乎取巧,聪明而不在理就近乎骗人。辨:明察。伪:伪装。
对不对呢?我个人是有疑问的!至少“明察”之后就不可能说不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看看原文是如何说的:
郑 国 多 相 县 以 书 者 。 子 产 令 无 县 书 , 邓 析 致 之 。 子 产 令 无 致 书 , 邓 析 倚 之 。 令 无 穷 , 则 邓 析 应 之 亦 无 穷 矣 。 是 可 不 可 无 辨 也 。 可 不 可 无 辨 , 而 以 赏 罚 , 其 罚 愈 疾 , 其 乱 愈 疾 , 此 为 国 之 禁 也 。 故 辨 而 不 当 理 则 伪 , 知 而 不 当 理 则 诈 , 诈 伪 之 民 , 先 王 之 所 诛 也 。 理 也 者 , 是 非 之 宗 也 。
上面就是原文的那一段,意思说的是民众不能分辨是非可能造成的危害,可是看他们翻译出来的文字,我不觉得是多么合适的!
我们无论学问是低是高,我们写文章的一个段落都会表达一个整体,而不会同时表达关系不大的东西!
可是,咱们回过头看一下此段,再对比一下翻译,是不是觉得不太合拍?
要是我的翻译就简单了,逻辑也容易理解,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不遵循道理的去辨论就会造成结论与真情相悖,智慧而不遵循道理就是狡诈!”
这就和前面说的相对应上了,郑析不听从子产的命令而去一味地思考相对抗。试想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也一样,说明情况后得出一些相关思考的内容!
前后相呼应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我们不可能写出很多中心思想在一篇文章内,那是跑题了!更不可能那么解读文章,何况事关思想这类型的经典之作!
所以说,不论是出自谁的脑袋而形成的文字表达,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脱离他人的解释而独立思考的习惯,否则还是不要读了!
专家又怎么样?这个时代的专家那么多都变成了“砖家”了,这么多深刻的事实现象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有点警惕性吗?
其实这个道理就和“学而不思则罔”一样,道理早就被圣人思虑得比较完全了,只是我们没理解出来而已,也是因为我们没有拓展使用的能力,更直接的说,是我们根本没有学会圣人所述的文字所代表的东西!
好了今天到此为止,一句话无论是主动作为的人,还是被动作为的人,都要依据道理进行思考,这样才可以保证行为的正确性与减少被欺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