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桂北旅行·在路上

桂北古村落(30)青山绿水的蕉江瑶乡绕湾村

2017-09-07  本文已影响84人  探秘桂北

刘干武 刘溯龙    摄影:陆晓波

全州县蕉江瑶族乡绕湾村,原名龙潭村(据蒋姓碑文记载)同治年间由沙子湾、杨家湾、龙潭湾三湾合一而成,后改为绕湾村,沿用至今。

绕湾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先有高、俞、白、蔡、彭姓居住过,后有周、杨、刘、蒋姓居住。约三百年历史,饱经沧桑,潮起潮落,时代变迁,仁人志士,人才辈出,历史之悠久,繁衍之生息。

绕湾,距全州县城58.5公里,离蕉江瑶族乡人民政府(政府地址:万板桥)1.5公里,地处北纬25.32°,东经110.49°,海拔800米。东与贤洞村隔江相望,南连兴安县漠川相邻,西靠越城岭下与兴安函地接壤,北与万板桥毗邻。全村203户,约700余人,以汉族居多。拥有水稻田159亩、旱地560亩、林地1200亩。建有一所小学、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村文化室,是本村村委会所在地,交通方便,依山傍水,环境宜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绕湾村,坐东朝西,三面环山,群山环抱,山水宜人。村前田园、建江,建江发源于大源、小源浸,由南向北,缓缓顺流而过,水深约1.2米左右,清澈见底,灌溉着上千亩粮田。每当夏日正午时分,孩童们在江里戏水打闹,无拘无束,时而露出水面,时而谜水藏石,时而裸于沙滩,沐浴太阳,你追我赶,欢声笑语。

龙潭湾

村西南龙潭湾,天然而成5口龙潭,每口龙潭径约五十多平方米,相互相通,幽深潭水,清澈碧蓝,深不可测,暗河流动,深邃奇意,古往今来从未见底,润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绕湾儿女。

由龙潭流出的溪水穿村而过,潺潺溪水,轻轻地流着,五座石桥横跨溪水两岸,迎送人来人往宾客,此时此景,“小桥流水人家”,好不惬意!该溪水冬暖夏凉,夏日炎热,溪水凉爽;北风萧萧,溪水暖暖,白雾环绕。

二龙山古墓

二龙古墓,蒋必贵于1938年冬为其父蒋志达、号德元所建,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位于绕湾村后,半山腰,苍松翠柏丛中。在墓前远眺,一马平川,视野开阔,彰显该时蒋氏家族的丁财旺盛的大家气势。纵观整座墓貌,雕刻着飞禽走兽,工艺精美,别具匠心,堪称全州墓葬之罕见。

幕后碑刻蒋氏生平简介:是时任广西陆川、灌阳、全县县长胡嗣寅所撰,石碑上方浮雕刻“双龙戏珠”,全县县长蒋余孙题刻“长眠永固”。石碑两侧题诗“韫玉含金於山穸,祥麟威凤盖世之华”,出自当时中央游击总司令石友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二人之手。湖北民政厅长李书诚,广西财政厅长黄蓟,广西民政厅长蒋继伊,广西银行行长廖经天,陆军旅长张光布,广西三高中校长蒋培英,西北边防督办、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及全县县长唐文佐等题刻

人才辈出

绕湾村,随着时代发展,各姓族生育繁衍,人口由解放初期约3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00多人。在历代哺育下,人才辈出,二十至五十年代,有旺族财主蒋志达长子蒋必贵、字朝教、号文学,毕业於广西省立师范,后升北京大学,又转入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抗日革命,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总指挥部副官处长、全县(现全州县)民团副司令、百色区团指挥部参谋长等职,曾在石友三、冯玉祥部下供职、服役多年。1932年广西各地瑶族在红军的发动下起义,反对汉奸失败后,民团副司令蒋必贵进入大源桐木江村屯,施行抚恤,给每个村民发放蓑衣、斗笠、锄头、镰刀、大米10斤,以支持瑶民继续抗日。

蒋志甲,绕湾村人,1938年毕业于广东黄埔军校广西河池分校,毕业后直接投入远征军(缅甸)参加抗日,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全县(现全州县)军事科长、(全州、兴安、灌阳)三县联防办事处主任等职。蒋志甲,一生戎马生涯,出生入死。

蒋定武系蒋必贵之子,少年聪颖,才思敏捷,意志非凡,目标远大。四十年前毕业於桂林省立中学,尔后考入四川军官学院工程系就读,毕业后几经周折,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并留校任教。

共产裁缝

绕湾村曾是红军经过之地,1934年红军一小分队从灌阳翻越宝盖山,经大源的桐木江,发动瑶民,群众起义,抗日,至贤洞自然村武圣宫(贤洞小学)成立指挥部,购买村民闫鼎然父亲饲养小猪食(稀粥)充饥,并付给其银圆,若不收银圆,则不食。当天下午红军战士们又到绕湾村宣传,书写“打土豪,分田地,把日本鬼赶出中国”等标语,晚上在周家大院召开了村民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这支小分队在绕湾活动驻留几天后,经楼源、大口盖往兴安县离开。小分队里一个胡姓红军战士因腿部负伤,不能继续跟随部队行军,留在楼源村,寄养在蒋子和家中。为避追捕,改名蒋元清,在蒋子和的精心调养护理下,伤口愈合,恢复健康。因该红军战士在部队会缝衣服,就经常帮助村民剪裁衣服,当地村民就称他为“共产裁缝”。全国解放初期,成立了农会,该红军战士被村民推选为内建乡农会主席,直至1962年冬,该红军战士在绕湾村蒋汉福老师的帮助下,多次写信寄往江西瑞金,与老家联系成功,“共产裁缝”回归江西老家。

民居古韵

民居蒋家大院是内建乡(今蕉江、安和、凤凰)广塘村乾隆年间,荣发公(当地一财主、堪舆先生)移居龙潭村,省吃俭用,维耕维读,为三个儿子(先联公、先树公、先明公)所建。该民居,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充分展示江南民居的风貌。整座大院,座西朝东,傍依龙潭小溪而建,座西朝东,门前流水潺潺,微风乍起,波光粼粼,令人神往。该院占地面积约3240余平方米,赋予内建乡民居平面布局风格,外是青砖建造,内由当地产的杉木拼装建筑。民居的梁、柱、枋、板、木瓜、柱子上凿孔以卯榫衔接,结构精巧,严谨牢固,历经风雨照样不倒。灰色蓝墙,烧砖、青瓦、马头墙体、飞燕头翘,上座下座,每座楼上、楼下两层。上下座两边各有两家拱屋,共有十个堂屋,八十余间,座与座之间的大门、走廊相连相通,晴天晒不着太阳,雨天淋不湿衣。上座堂屋,俗称火堂屋,设有灵台、内容,历代的列祖列宗先辈牌位都摆放在此,灵台中间都写有“天地国亲之神位”,两边对联写着“香火千年增吉庆,祖宗万代旺儿孙”等字样,每逢过年过节,后辈都会备好酒好菜、香火、冥币进行朝拜祈祷、保佑、吉祥。“香火”台都有镂空雕花、飞禽走兽等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非常精致。各个门窗、格子同样雕花装饰,上座堂屋相比之下其他堂要较宽一些,每当红白喜事,摆桌设宴,招待主要来客,都在此堂屋进行,其他位次。下座,通过翻水,厢房回廊,也是相通相连,天井、走廊都是用青石板铺就,四面排水,天井很敞光,使得上下座屋子特别敞亮。北拱屋大门头上有“云蒸霞蔚”的牌匾,南大门有“怡谋翼燕”的牌匾,北大门头上写有“竹抱柏茂”,现在仍完整,清晰可见,熠熠生辉,可见它们见证了主人的沧桑岁月,实属不易。

绕湾民居还有土财主周姓,印堂于同治年间(1826年)兴建上下两座,横屋天井占地面积666.4平方米,距今约150年,仍保存完好。

还有蒋柏义、蒋志甲故居等多座大院尚存。

民俗文化

绕湾村村民农耕文化,昔日主要生产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种高粱、粟、棉花,目前主要生产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种罗汉果、晚熟红提。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物产丰富。村民有唱山歌、对歌的习俗,女孩出嫁哭嫁,老人过世唱孝歌送别的习俗至今还存在。纺纱织布、陶花布子,种植园麻作蚊帐。盛行煮油茶,沙炒茶叶,配以生姜、辣椒、食盐,趁热冲泡米花、花生,冬天在火炉边烤上几个红薯,味道别具一格,回味甘甜。陈年腊肉,烟火熏制,农历八、九月份就可品尝到。村民泡菜,过年杀过年猪时将大块猪肉,切成方块,经油炸后,浸入猪油中常年不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