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走出家庭舒适区的是枝裕和,这一次真的玩砸了吗?
看起来这是一部不那么是枝裕和的电影,但其实核心还是家庭关系,只是扩展了——社会、司法、权力、正义、人性、命运......一些片段的探讨有那么点形而上,是一部有野心和追求的作品。
是枝裕和还是厉害,什么样的故事和题材都能拍成自己的,有追求的导演不会甘于把自己套在类型里,嫌疑只是表面的形式,凶手是谁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抱着看悬疑片的期待去,难免会有所失望,最紧张和扣人心弦的并不单是揭示凶手的真相和反转,而是人性的叩问和较量。
影片好几次让我想到《沉默的羔羊》,尽管两者并不一样,律师重盛(福山雅治饰)和杀人犯三隅(役所广司饰)从一开始工作上表面的接近,再到精神交流的深入,重盛也从抽离到陷入其中,三隅到最后看起来似乎控制了重盛,令我感到颤栗,都和《沉默的羔羊》有一种相似感。
从想要脱罪到主动救赎,三隅屡次修改口供,案情一再变得扑朔迷离,也让重盛对他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工友、房东、受害者的女儿、前案的经办人、家乡女儿的朋友......多个侧面进行画像,重盛并没感到更加清晰,而是越发陷入一团迷雾,和法官父亲的一番对话,也让他始终困惑。
父亲不支持废除死刑,认为如果当初不是自己量刑过轻,就不会出现新的受害者,他说杀人者和不杀人者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世上就有这种人,像三隅只是一个容器,享受随心所欲杀人的快感,重盛却存疑,认为杀人必有充分的动机。
我想三隅的改变,是因为重盛去找他女儿刺激了他,和女儿的回忆应该是他人性存留的唯一温暖,也是他最深的伤痛,影片里他因此忍不住抓破了烧伤的手。
役所广司精彩演绎了一个高度复杂的罪犯,他对人彬彬有礼,整洁有序,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生命)深感困扰,对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人所左右)感到愤怒,看似富有正义感,又对此满是嘲弄,他杀死自己养的四只金丝雀,就像他杀人,只是要享受左右他人生命的快感,充满邪魅感,他又放走了剩下的一只,戏谑又绝望地说它一定会饿死,又好像有所希望,在监狱他努力要喂窗外飞来的鸟,重盛问他是一个容器吗,他不知所以,又说你这是自我牺牲吗,他说可以当成一个美好故事的假设,最后他坚持说自己没有杀人,自然也不会有人相信,看起来他是在求死,或许他想通了,死亡才是他最后的救赎。
经由对案情层层剥茧的展开,关于社会不公、司法的权力、人性的良知、生存和命运也一步步被揭示,直接证据指向三隅杀人,咲江想上法庭作证三隅是为了她杀人的(还是咲江自己杀了父亲),最后三隅翻供说自己没有杀人,是律师为了减刑才叫他认罪的,哪一个才是真相,不得而知。
在雪地里父亲身份和监狱探视窗上脸(犯人与律师)的重叠,像原本的片名:第三度杀人,似乎更具深意。
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搭在司法的同一条船上,效率和协商(妥协)是首要考虑的,真相是什么,人们并不真正关心,站在不同的立场,关心的只是自以为的真相,咲江说,这里没有一个人说真话。
看过一个评论说得很好:这部电影不是在说如何寻求真相,而是怎么作践真相,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关心真相的世界。
表面看家庭关系部分被削弱了,但其实还是核心,重盛对女儿表达歉意,三隅和女儿在雪里堆蛋糕的回忆(镜头拍得真美)是影片最温暖的部分,这是重盛和三隅共同救赎的开始,而命运的无所适从,是他们之间最深的共鸣。
重盛从笃定到迷惑,原先他以为十字代表(替天行道)审判,如今他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何去何从,原来人生就是十字路口,一出生就一直在接受命运的审判。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厚度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