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心经》(1.8)
上一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古印度早中佛教史,谈到了深邃的大乘佛教中观思想。
在这一篇文章里,我们就来详细说说中观思想。
若要了解大乘佛教中观思想,首先要了解佛教的空观思想。
佛家有著名的三法印(即三原则)“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三法印来自于“苦集灭道”四谛。
“诸法无我”是说:诸法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缘变果变。这与集谛相关。
“诸行无常”是说:人的思量总在变化,念念不住,念念相续。这也与集谛相关。
“寂静涅槃”是指人解脱了苦之后的状态,与灭谛相关。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是讲:诸法的性是空的(也称“诸法性空”)。
那么“空”是什么呢?
“空”,既不是"没有",也不是"虚无",更不是“精神”或“心理”
“空”的含义是“迁流变化”。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万法迁流变化,我们总是抓不住它,“空”无所住,“空”无所得。
佛家说“诸法性空”,即是说“诸法总是迁流变化的”。“迁流变化”是指随着时间、沿着因果律而发生变化。“空”的真义,就是“迁流变化”,即是空性。
《心经》里出现的”五蕴皆空“,即是说“五蕴性空”
佛家的空观是佛家对世界终极的认识。反映了佛家的世界观,也反映了佛家的人生观。因此“空”便成为了佛家的特殊标识。因此,人们常把出家为僧称为“遁入空门”
龙树菩萨的大乘佛教中观思想,自然是源于空观,但是中观思想更具哲学思辨性,对世界终极的认识也更深邃。
中观思想的内涵,大致是这样:
对于世界,从世俗的角度看,它是有的(即存在的);从真理角度看,它是空的(即迁流变化的)。这也被称为“真空俗有”或“真空假有”
而且,“有”与“空”是不分离的,是一体的。既没有跳出“有”的“空”,也没有脱离“空”的“有”。这被称为“中道实相”,也常说“空有不二”
简单地说,中观思想就是“真空俗有,中道实相”
大乘佛教讲“一法印”,即“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说诸法真空俗有,空有不二。“一法印”比“三法印”要更深一层。
《心经》里的那段很有名的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体现的就是中观思想。
古印度龙树菩萨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佛学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中兴是与吸收了大乘佛教中观思想有直接关系的,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深受西来的佛教中观思想的影响。
在了解了佛教的空观、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之后,我们就要正式地品读《心经》了。
敬请大家关注。
简答题:“诸法性空”,您觉得最能形象地体现“空”性的事物是什么?
合十感恩
我读《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