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问我要微信了,十年未见我们不如各自成长
01
凌晨,在我就要锁屏睡觉时,沉寂了许久的qq突然弹出了一条新消息:你微信号多少,发给我喂!
发消息的人是我一个小学同学,姓刘,我们已经有十年未曾联系过了。
我这人很懒,聊天软件上除了亲友会备注别称,其他人一律是名字。
我跟刘同学6岁起就同上一个幼儿园,家也住得近,但我俩脾性不同,所以我们的交情从来没有进一步发展过。
刘同学中学毕业后就出外打拼,在我还为高考而日夜刷题时,他已经在某酒楼当厨师忙得热火朝天,在我步入大学为工作发愁时,他已经转行做起了驾校教练。
小学毕业后我们几乎没再见过面,最近一次见面是去年春节他来给我发结婚请帖。
我接到邀请时十分诧异,毕竟十年没联系,突然就被对方有意识地安排重逢了,当下只有惊吓没有惊喜。
6月,我在快一年没发过动态的空间里秀了组毕业照,随后就收到了刘同学的私信。
请不要再问我要微信了,十年未见我们不如各自成长 请不要再问我要微信了,十年未见我们不如各自成长02
我是隔了两天才回的消息,其实当下我就看到了只是我不想回不知怎么回。
我用客气的语气试图使我们关系疏离,因为不想加对方微信,不想私人领域被窥视。
美国人类学家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分为四种:亲密,个人,社交,公共(距离)。
每一种距离都有固定的范围,比如我们跟家人就是亲密关系,可以呆在一个彼此距离小于45厘米的狭窄空间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我们搭公交时跟车上的人就属于公共距离,当别人太靠近自己时,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自动拉开间距,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范围里。
微信最初就是比较私人的空间,我们在上面跟朋友聊天,跟家人联系,觉得很方便。
只是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社交甚至公共交往的平台,我们与人交往的安全距离就被打破了。
谁都可以加你微信随时给你发消息,仿佛自己就是微信的仆人,随叫随到。
久了后我们发个朋友圈也变得小心翼翼,这样的微信反而让人有负担,渐渐的我们从一天发一次朋友圈到一个月也不发一次。
每次编辑完要说的话后,还得一个个地分组可见,再三斟酌是否会被领导同事看到,是否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想想还是算了,不发了,太累了。
03
请不要再问我要微信了,十年未见我们不如各自成长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里有这么一句:“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
连朋友突然的关心都令人害怕,更别说十年不见的同学突然的问候了。
突然发生的事俗称就是意外啊,意外能有什么好事?
刘同学询问我的归期后,不久就又问我要微信,就像开头写的那样,上来就直接要微信。
可是对不起,我不想加你微信。
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共同聊的天,没有可以吹的牛。
每天的时间已经被工作挤压得所剩无几了,真的不愿意再浪费彼此的时间来缅怀十年前的记忆碎片。
如果真的要聊天吹牛,要聊什么呢?生活上的鸡毛蒜皮还是各自不尽人意的工作?那还不如玩抖音看小姐姐来得有趣。
花时间去宣泄负能量,不如多思考现状学点东西,毕竟我们这么年轻却又这么无知,不抓紧时间提升自己是要被同龄人淘汰的。
浪费一天看不出跟别人有什么差距,浪费一个月也看不出明显差距,但是一年两年后,就会发现自己跟优秀的人再没有了共同话题,别人在进步,自己还是在那踏步然后只会每天抱怨。
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不问缘由的施予,没有突然就变亲密的关系,最平淡的感情反而最细水长流。
任何长久的关系都需要经营,而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快,我用尽力气也只能经营那么几个,还经常出错,所以原谅我实在没办法顾及其他。
半生不熟的朋友之间,我们还是最好彼此不打扰吧,有事说事,多点真诚,少点违心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