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相约星期二》读书札记
如果早些读到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人生将会如何?
极有可能的是,根本不想这类书,因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衰老死亡,那还远着呢,或者都是别人的事。
因着朋友推荐,有幸读到此书,不得不说,值得一读,无论什么年龄,都值得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阅读此书,而且相信一定会有所启迪。

一、本书概要
年逾七旬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已时日无多。此时他已经罹患ALS症,即“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是肌肉神经方面的绝症,症状是肌肉逐渐萎缩,最终导致患者瘫痪。这种病让人逐渐无力,使其“灵魂清醒无比,却被禁锢在脆弱的躯壳里”。
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门与教授相伴,聆听老人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莫里·施瓦茨教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本书采用交叉叙述的方式,副线还分别有莫里与米奇各自成长家庭背景,师生时代的生活,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穿梭,耐心寻味。
死亡既作为该作品的主题,又作为该小说的线索,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使《相约星期二》作品本身散发出浓郁的哲学意蕴。另外,死亡在这里并没有充满痛苦的呻吟和无尽的忧思,而是赋予人们动力和勇气来挑战现实的强大力量。
1997年《相约星期二》出版后,连续44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并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文字, 热销一千万册。 1999年,同名电影《相约星期二》上映,2000年9月10日,一举夺得第52届艾美奖的四大奖项。
米奇·阿尔博姆(1959—),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代表作有:《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日重生》、《来一点信仰》、《时光守护者》。
二、本书摘要
14个星期二,14个主题。下面是要点摘录:
第1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正因为我在遭受痛苦,我就更容易想到那些比我还痛苦的人。
也许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它令互不相识的人也会彼此报以同情的泪水。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第2星期二——谈论自怜
需要的时候我就大哭一场。但随后我就去想生活中仍很美好的东西,想那些要来看我的人,想就要听到的趣事,还有你。
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
第3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如果今天是我的死期,我会怎么样?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修取暖器——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第4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第5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
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
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第6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对孤独也一样:体会它的感受,让泪水流淌下来,细细地品味——但最后要能说:“好吧,这是我孤独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独,现在我要把它弃之一旁,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感情让我去体验。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第7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人们过于强调年轻的价值。我不接受这样的价值观。我知道年轻也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那些来找我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杀......
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人们为什么总说“但愿意我变得年轻。”这反映了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第8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物质生活对他越来越无所谓了。人死的时候,人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
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给予他人你该给予的东西。不是指金钱,是指你的时间,你的关心,你的闲谈。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
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的健康。
第9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爱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离开了人世,你也活在人们的心里。
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这一切他都没来得及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
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招致了另一个生命的终结,同样,每一个死亡也带来了另一个生命。世界的能量就这样保持着平衡。
第10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对婚姻感到困惑。有的不知怎样走进去,有的不知怎样走出来。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想挣脱某种交务的束缚,把婚姻视作泥潭中的鳄鱼。
你通过婚姻可以得到检验。你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对方,知道了你们彼此是否合得来。
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去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第11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你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文化。我并不是让你去忽视这个社会的每一条准则。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判断,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不管你生活在哪儿,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第12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处在我这个阶段。
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
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
第13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什么是最困难的? 与生活讲和。
死是很自然的。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我要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人继续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要由于我的死而毁了。
第14个星期二——道别
父亲走过我们面前,
唱着树上长出的新叶
(孩子们相信那到来的春天
也会和着父亲起舞翩翩)……
——E·E·卡明斯
结语: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十四堂人生课。如其说是在谈“死”,准确地说是在谈“生”。读完这本书,内心会比较柔软,慈悲,豁达。
成长是一生的命题,死亡是必然要面对的一个主题。
在我们这个国度,与死亡相关的词汇几乎都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对死亡的认知如此灰暗,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办法直面死亡,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至亲罹患绝症的时候,我们会想方设法地避免当事人获悉真相。我们忌惮谈论死亡,更不要说直面死亡。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观也在演进中。
“死亡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本书中的老师要竭尽生命最后的能量将他的思考传递给他的学生,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每一朵鲜花映着你的脸,
每一颗星星闪烁着你的眼神,
这是对你的思念,
一想到你,
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