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读后感

今天的我们,缺失了什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149人  龙语

        带着建军90周年阅兵场上习主席气势磅礴的讲话时的豪迈气概,怀着习大大登上雪龙号在迈过一道舱门时,伸手对身后的彭丽媛轻道一声“来”时的暖暖温情,在蒙蒙秋雨的一个周末,我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走进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青年时代,毫不夸张,从头到尾没有改变我的阅读姿势,一口气便读完了这本452页的访谈录,心潮澎湃,感触颇深!一,不浮躁。十六岁的习近平,出身高干子弟,生活在北京大城市,这一切都有理由让人觉得他没有吃过太多的苦,没担过什么责任,应该是很懵懂的少年。然而他却 不顾班主任希望他有个更好的去处的劝告,背负行囊,奔赴陕北延安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活。在贫穷艰难的农村,面对被跳蚤咬,有一顿没一顿难以下咽没有油水的粗粮,以及高强度的生产劳动,习近平没有张扬自己的优越的条件,没有寻求可以理解的特殊照顾,更没有退缩,他不多说话,默默干活,还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各方面大量的书籍,努力学习。当他得知有位老革命的母亲去世后,没有任何顾忌前去吊唁祭奠,当他听说有个父亲当年的警卫员在街上要饭时,他把自己的粮票、钱还有身上的衣服都给了这位老革命,用这样的行动表达对革命军人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父亲深深的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平时工作中我也不乏碰到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他们被优越的条件冲昏了头,吃喝玩乐,不静心学习,频频出现“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咋呼,浮躁的很。想想我们的这一代幸运儿缺失的是什么?二,不抱怨。十六岁的习近平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不抱怨,面对“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面对时常会有人向“上面反映情况”,无端的非议与“特殊待遇”,这种别人从零开始,而他要从负数开始这样的生活处境他更没有抱怨,面对家庭中父亲被隔离审查,他也没有抱怨,他只是踏实做事,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对于身边的农民朋友,他能用自己的细粮换对方的粗粮吃,他能把母亲送给他绣有“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他的农村朋友,他能容忍并同情“半憨憨”的一切不正常行为,并竭力帮助。所有的行为除了有一颗善良的心之外,更得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态。而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我们,受不了一点委屈和挫折,遇到事不是各种借口各种理由的解释,嚷嚷的很,就是消极怠慢,自暴自弃,甚至看到周围一切人都好像欠自己什么了,对社会不满,走极端,时机报复。想想,我们又缺失了什么?三,不应付。习近平来到农村,努力劳动,带领群众解决困难,没水吃,没水灌溉,就打井,不怕天寒地冻,不怕落在头上的土块,他只认准一个目标,一定要把井打好,他带领群众弄沼气池,打铁促生产,瞅准目标,把陕北农村当成自己的家,努力为群众做实事。想想我们,无论在普通的工作中,还是一些领导干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是大有人在。工作中只谈困难,不求做事,找客观原因多于主观努力,消极怠慢,有些领导干部当官不为民谋事,搞腐败,不创新,只求平安无事,打一枪换一方,不扎实下决心为群众解决困难。想想,我们缺失的又是什么呢?寥寥数语,拙劣的写作能力无法表达我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之后内心的震慑。昨天的十六岁少年,今日的习总书记那是成长之必然。缺失的我们,好好读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灵,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有担当,有服务,努力工作,做个好党员,做个好官,做个好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