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试七次,从农民走向官场,并坐上满清王朝汉人最高职位
他在自己三十岁这一年,把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何为圣人?就是完美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悟到天理,掌握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治国平天下,对于自己来说,也是立功立德立言,也将万世不朽。
后来,他确实做到了。他以一个普通平民的身份做到了满清王朝汉人能获得的最高职位,再往上就只能做皇帝了。而且,他还全身而退,下场不错。
他是如何做到的?以及他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01 立志远大
曾子城,后来到北京做官而改了名——曾国藩,这个名字才是被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他家祖上没有过做官的,以前都是农民。直到爷爷这辈忽然觉醒了,在35岁这年开始发奋图强,努力种地,经过努力,他将中农的家庭变成了小地主。
有了钱以后,他做了个决定,要让自己家有个做官的。他将长子曾麟书送去科举,但这个家族似乎确实资质一般,曾麟书从十几岁入考场,考了十六次,连秀才都没考上。
当然,爷爷脾气很倔,他决定要供一个读书人出来,那就要做到。所以,看到曾麟书不行,就把曾麟书的长子曾国藩也供去读书。
曾国藩虚岁五岁时,就开了蒙。八岁,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做八股文。刚到十四岁就开始科考生涯。他呢,资质也一般,跟着父亲一起去赶考,考了六次都没考上。
曾国藩第六次时,他父亲中了秀才,而他也榜上有名,只是,是反面教材的榜。主考官说他文理欠通,大家不要学他。这就相当于全省通报,可想而知,这让人多难堪。
这件事给曾国藩的刺激很大,他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然后明白了自己资质一般,但决定了的事不轻易放弃,所以要付出超人的努力。
这也可以说,作为学生时代的他,立下一个远大志向,那就是一定要通过科举考试。即使,考了六次都失败了,但这次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第七次就有了希望。
事实证明,他确实很努力,而且对照范文去学习自己的弱点,最后在第七次考上了秀才。这对于曾家来说,这是个喜事。因为他父亲考上秀才已经四十来岁了,这算是个圆满的结尾。
而对曾国藩来说,这是开始,他才二十来岁,未来的可能性很大。通过对读书的反思,他后来的考试都还算顺利,一口气考上了举人。不过,在进士这个考试中,费了一番功夫,最后在二十八虚岁时考上了。看起来这年纪很大,但其实,这已经比当时考上进士的平均三十八岁的年龄要年轻十岁。
中了进士后,他又参加翰林的选拔,本来他是没机会进去的,但机缘巧合,他发挥太过出色,道光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给他改了名次,因而进了。
到了北京,他又立下了一个远大目标,他要做一个圣人。为什么呢?原来,他考上秀才,一路往上都很顺,觉得自己很厉害,有些傲气。但到北京,看到各地尖子生,他发现自己是个土包子。
他所读的书都是教材,也就是考试的内容,而别人都读过好多课外书,那真的称得上博学,以及人家搞学术啥的。读书人家常见的藏书,他都不知道,更没读过。孤陋寡闻的他,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感觉非常自卑。
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跟他考科举发现问题一样,他要解决,所以他做了个决定,做一个圣人。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并一一改正。
人无法静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喜欢顺着人说话;还有好色这个毛病,喜欢看美女。基于以上毛病,他开始改变自己,第一步就是写日记。写日记不是写流水账,而是反省自己,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他的日记写自己需要反思的细节和内容,通过这样,他看到自己,同时,也改变自己的行为。
后来,他在官场因为感觉不到自己能有所作为,而回家守孝。而朝廷来信说,要他操办民兵,为镇压太平军的起义。他想的也不是完成皇帝的任务,而是为了救国家而创办湘军,为国家的未来而行动。湘军,也在清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不同的阶段,他给自己定下了远大的志向,他不断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最后他才能成为世人认可的圣人,既救国救民,还名留青史。
02 崇拙
前面说到他的资质一般,所以其实我们看到他第七次通过了科举考试,但他用的方法非常笨。例如背书,一定要背过去,再看下一个。而当他知道了自己文章文理不行后,就找范文自习研究,在大局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第七次考试,也是先思考框架,再琢磨细节,想了半个时辰后再动笔。
而当他决定做圣人后,他写日记,写自己的问题,然后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另外,他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日记给朋友和家人看,这样方便大家一起来监督他,他就一点点去改。
后来,他还给自己立了十二条军规,主要有天不亮就早起,不赖床;静坐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每天规定分别读十页史书和经书,不读完一本不读下一本;警惕自己不乱说话;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每天记笔记,写与朋友们聊到的有启发的事;每个月做几篇文章;练字写半小时;天黑了就不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笨的人就用笨的方法,每天这样要求自己,且去做,这些就成了他练就圣人的日常,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
在崇拙这件事上,还体现在湘军打战上。曾国藩打战有个特点叫“结硬寨、打呆仗”。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到一处,先挖沟建好营地,然后打死仗。
挖沟,都有要求,精确到长宽高,营地的尺寸也是定好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方法理解为,先保护好自己,然后拖死敌人。因为围绕着敌人的城外挖了一圈壕沟,切断了敌人的物资供应,活活把对方饿死,然后冲进去收割。
就这样,他带着湘军收复了湖北省,一路打到南京,最后将太平天国的根据地南京给端了。当然,这中间他也曾有过败仗,甚至还曾自杀过,只是被救了。但不得不说,靠着这本方法,他一路爬到了两江总督。
笨人有笨的方法,脚踏实地一点点去做。小时候读书考试,文理欠通,但他基础扎实,这一点主考官也承认。他就是靠着死记硬背打下的基础。
后来,说要改变自己,也是一点点改,从思想到行为,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还借助于朋友们的力量,帮自己改。成长没有捷径,只有一步步去做。后来打战而是,用最笨的方法,用挖沟的方式拖死敌人。方法笨拙,但有效。
当然,他能成为满清王朝汉人最高职位,不仅仅是以上这些,例如他知进退。在打败了太平军的起义后,对于上位者来说,最危险的就是曾国藩,因为他的湘军最能打,且他不仅职位高,而且还握有军权。
在朝廷下旨责怪曾国荃攻南京办事不利后,他主动提出让弟弟回家呆着,而不给朝廷添堵。另外,自己还主动裁军,把湘军分给自己的手下,来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和坏心。因此,上面对他还算放心,也没有像其他人那般,让他有一个好下场。
对于我们来说,曾国藩可能是激励我们好好学习的一个非常合适的角色,因为他家祖上五百年都没出一个读书人,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就是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阶级。给自己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后朝着他一点点靠近,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它。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实现,至少,我们也会比立目标的当下要好,因为努力和奋斗不会辜负行动。
曾国藩可以说是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典范,如果我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可以向他学习,人笨没关系,重在持续前进。
如果你也喜欢写作,欢迎互相学习和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