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价值观,真的一文不值吗?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UP主是一个旅居国外的华人。他的节目主题是说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观点不断“摇摆着”当代人的观念,进而让价值观变得脆弱而容易被击溃。当代人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容易成为主流的“附庸”。个人的价值观,也就似乎“一文不值”。
一直以来,观点,乃至观念,再到价值观,一直都是当下社会研讨的“热点”。每一个时事热点的“热烈讨论”,自“观点”对立始,最后必然会上升到价值观的“碰撞”。普通人,无论其语言功底如何,过滤去其言语中的“糟粕”之后,都能将其提炼成一种论调。相似的论调集中在一起,就凝聚成了“群体声音”。
群体是一个有心圆,圆心所在之处,是意见领袖;扩散出去,便是领袖周围的拥簇。意见领袖可以是具体发声的人,也可以是一种信仰,抑或是难以“名说”的“他”。越向圆心之处,观点、观念愈加趋同,价值观之合力,也愈发强大;游走于“群体圆”边缘的,则观念愈发离散,甚至有“凑热闹”之嫌。
遍观史上各种思潮运动、教派之争,对立愈加明显的,往往是意见核心之间的针锋相对。作为游走在各个“群体圆”边缘的普罗大众,则是更加容易因为一时一局,动摇心中所向。也正是因为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古训,才能成为万古不变的定律。任何一套价值观的瓦解,都是从对游走在边缘的“凡人”的吸纳开始,最后包围意见核心,最终要么同化,要么扼杀。
近来执迷于日剧《LEGAL HIGH》,其中便有几集是在深刻探讨日本社会所谓的民意。小到SP特辑校园暴力事件里面,初中学生群体对于霸凌事件前后认知的“反向趋同”,大到对“世纪恶女”的审判过程里面,民众从支持死刑到“或许另有隐情”,再到最后对“无罪释放”的认同,似乎也是再一次说明,民意之脆弱,容易被各种势力“左右摇摆”,进而被利用。
个人的价值观,真的这么一文不值吗?随波逐流真的就是人的本性吗?
纵览社会上的精英,但凡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其某一方面的意志,确有不同于常人的一面。然而若说方方面面都坚定自我,却也不尽然。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恪守官场“公正廉明”信条的人,安坐家室之中,也可能会被家中各种意见所“摇摆”。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传达如此悲观的信息,让人不寒而栗。价值观之于柴米油盐,或许只是一场日常夫妻争吵;但若之于群体之间,则很有可能酿发难以想象的事件,一发而不可收拾。
草芥观须弥,四方之内自渺;须弥看天地,苍穹之间自微。以小见大则无力感自生,收观自在则逍遥游无方。人生之事方方面面,能事事有度者寥寥,能一以贯之者亦稀。况且每个人所坚持的方面不同,在不同的事件上所表现出的态度自然不一致。己之所欲,或许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件小事,未曾深思。与其苦恼于外界所向风云变幻,不如时时反思自身之所持,是否得当。得当与否,并非去和所谓的主流比较,而是和自身所追求的事物去啮合。合则行,不合则变。变之本身并不可耻,能够去勇敢改变的人,和能够坚定不移的人,一样可敬。康熙大帝一语“金刚不可夺其志”,并不是只赞扬矢志不渝之人,亦是认同三思而求变之士。构成“人生”之事物,本就变幻不定,若轻以一言“一文不值”论之,实在是太过轻率。或许节目的UP主所批判的那些看了“咪蒙体”之后就变成“女权主义”,看了“珍惜枕边人”文之后又变成“贤妻良母”的那些看似“毫无价值观”的现代女性,人家的“阴晴变幻”,只是调节夫妻关系的手段而已呢?
正如《LEGAL HIGH》里面的主角古美门研介所说,“我们并不是神”。每个人所能及的范围,不过身边方寸之间。妄论他人的价值观不可取,无端菲薄自身的观念更不可行。我们常有面临三岔路口,徘徊不定的时候,因为一时判断失误而走错更是家常便饭。做出选择本来就是极度需要勇气的,走错了,换条路继续走就是了。即便之于时事热点,一时所感之变化,上升到价值观的抨击也不恰当。当时目力所及如此,则所感这般再正常不过。价值观的价值,应当是通过自己所践行的道路去决定,对于别人的价值观,且敬且观,合则高山流水,不合则天各一方,争之一时,徒费唇舌,虚耗光阴。
不如怀有一颗平常之心。所观之处,皆众生百态,便是绵绵画卷,美不胜收。常闻当世之事,是为了通耳目之灵,让自己的思维不受局限,而不是茶余饭后,争论不休。知而不妄论,异而不疾非,多思其因果而非受困于一时之表面,以体己之心体人,或许身心所感,又是一番新天地了。
最没价值的,难道不是没有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