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46|谈一种新的认识论─悟性和悟性思维
在《谈哲学和哲学的未来》一文中,我指出了哲学需要一种新的认识论的必要。现在,我就来谈论这种崭新的认识论─悟性。通过这种认识论,可以让一个人通达最高真理,认识世界和生命的真相。这是过去基于理性的方法无法达成的。
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理性和悟性。感性是指人通过感觉而感知世界的能力;理性,是指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概念)而认识世界的能力。有时候,我们也会谈论到形象思维,其实形象思维可以大致相当于感性思维。注意,这里的感性和理性,和普通大众头脑中的概念有所不同,在哲学上有确切含义,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都有过重要论述,因此这里不再说明,读者可以参阅这两本书。
现在来谈论悟性。其实在东方,悟性是经常被谈到的,但却从来没有从认识论上被清晰、仔细而深入的阐述过。
那悟性究竟是指什么呢?悟性实际上指心的直观能力。具体而言,又包括无分别心,觉察力和悟性思维三点。
1
其中,无分别心起统摄作用和最高指导作用。
例如,如果我们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就是起了分别。无分别心,就是要去掉这个分别。
无分别,要去掉概念,去掉名字,达到老子说的无名。
举个例子,我们会给各种花命名,如菊花,玫瑰花,桃花,给各种树命名,如桃树,李树,杏树。那现在我们就要去掉这些名字,所有的花都只是花,都没有名字;所有的树都只是树,也都没有名字。然后,把花和树的概念去掉,都只是植物;把植物的概念去掉,都只是生物;把生物的概念去掉,都只是生命。
为什么要无分别?因为人类的心灵越来越分裂了,认识事物也越来越不完整。做到无分别,就是保持一个不分裂的完整的觉知的心灵。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无分别心,最后就是要回到无名无相的状态,以至于取消所有的二元对立。这点并不容易一开始就能做到,需要一点点训练和领悟。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通过结合下面的觉察力和悟性思维进行训练。
可以从我刚才所说的无分别的观察万事万物的方式开始。
例如,你以前去到一片植物园或者花园里的时候,可能会询问或者查看一下这朵花或这株植物的名字。现在,开始改变这种做法。你只是静静的去观察一朵花,静静地观察一株植物。保持你的心的足够的专注和敏锐。看看会发生什么。你重新发现了什么。
观察街道上和路上的行人。但不要把他们分为三六五等,不要区分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只要观察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脸,他们的神情,他们的步伐。除了静静的观察,你什么都不要做,看看会发生什么,看看你重新发现了什么。
如果你的心保持足够的完整、敏锐,你总是能发现你以前从未注意和发现过的东西。
你也可以从阅读入手,进行无分别心的训练和领悟。
对于一个常人,可以先通过阅读庄子的《齐物论》进行领略。你应该逐渐能够明白“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真正含义,逐渐进入无名的境界。
对一个全人,可以通过阅读《金刚经》进行领悟。其中有一段,你是应该反复咀嚼体会的: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通过参悟金刚经,逐渐进入无相无住的境界。
2
下面来说觉察力。
觉察力包括觉知力、敏锐力和洞察力。觉知力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关闭所有感觉器官,完全用心去觉知。一个人在静坐的时候,可以训练这种觉知力。现在你就可以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音,但注意,只让声音进来,不要去追逐那个声音,心要保持完全不动的状态。当然,觉知力也要进行训练。静坐冥想,禅定都是训练觉知力。当觉知力在寂静的状态下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重新打开感觉器官,这样你会发现你的感觉会相当的敏锐。这时,可以用这种觉知力加感觉去觉知外部事物,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完整和不分裂。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上面说到的无分别心,即无分别的觉知。
所谓洞察力,指的是洞穿万事万物本质的能力,也叫洞见力。洞见力,其实就是一种本质思维能力,可以用我在《谈思维和本质思维》中所说的本质思维及本文谈论的悟性思维进行训练。
觉察力的另一种训练方法,是无评判的觉察训练。如果说,无分别,是对客观的事物不起分别之心,那么无评判,则是对主观的观念和价值不加判断和评判,甚至去掉这些价值。
如果把人分成美貌的和丑陋的,就是起了审美判断,给人增加上了审美价值;如果把人分成善的和恶的,那就是起了价值判断,给人增加了道德价值。所谓无评判的觉察,就是要把这些价值判断先放到一边,无评判的去觉察身边的人和万事万物,这样,你对万事万物和世界背后的真相会领悟越来越深,会消除你过去的很多误解和偏见。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我曾经在《陪伴》一书“觉察真相情绪管理法”中谈到过。我举过关于一个人在后面戳中了你的脚后跟的例子。你可能会很生气,并要求对方道歉;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后,发现对方是个盲人,你可能会反过来向他说对不起。你之所以前后态度不一致,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不同,而判断不同,是因为看到的事实不同。但事实,并不代表真相。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事实,而不是背后真正的真相。而大多数人都等不及那个真相大白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评判和价值判断了。他的眼睛就始终被遮住了。他对事物的觉察力和判断力,就始终浮于表面。
而没有评判的觉察,就可以逐渐训练你更加客观和更加深入的观察事情的真相,而不被偏见和表象所遮蔽。但人们都有一个天性,就是总想要对很多事情发表意见,发表判断,他们很难克制自己这种倾向。只要上网看看人们在完全没有了解到一件事情的真相之前就如潮水般的评论意见就可以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叶障目的,情绪化的,根本不管事情真相的。实际上,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实验,就是:一周之内不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发表评判(除了非常必要的场合如涉及本职工作,即便这种情况下,如果可能也尽量克制),也不对他人加予你的行为和态度予以评判。看看能不能做到,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逐渐延长到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你会发现你的觉察力越来越精微,你的判断力也越来越客观,你对真相的领悟也越来越深。你会发现,你过去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一直处在误解和偏见之中。现在,当你仅在少数的时候作出判断的时候,周边的人总是会发现你一语中的。
另外,人们觉察的视野也非常窄。这个世界仅仅是他眼中看到的世界,仅仅是他在意的那个世界。你只要问问一个人,他经常走过的路上,有几棵树,几栋房子,几个窗户,他大概会回答不上来。人们总是陷于各种事情的匆忙和忙碌中,即便闲下来,也总是在追逐一些无聊的例如娱乐方面的东西。他们很少真正静下心来,静静的观察一下周边的世界和身边每一个细小的事物。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能这样做,他会发现一个与他过去看到的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被他完全忽略的世界。
由于我在《觉察》一书中会使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谈论觉察力,所以这里我不再多加说明了。
3
现在我们来谈论悟性思维。悟性思维,在我前面谈论的本质思维上有所发展。在《谈思维和本质思维》一文中,我已经指出,本质思维,包括反直觉思维,透视思维,超越思维和量子思维。我建议读者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因为要领会悟性思维,首先要领会本质思维。
悟性思维,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二次超直觉思维:它是在反直觉思维之上,一种更高的直觉思维之上直觉思维。
二、超透视思维,又名超概念思维。透视思维,仍然是基于抽象的概念的,是把某一个概念认识到最极致。但超透视思维要比这个更高级,它要超越观念和概念之上。
三、二次(反面)超越思维:它是在本质思维的(一次反面)超越思维基础上,再进行二次超越。
四、量子思维。这个是完整保留下来的。但在我原来谈论的量子思维基础上,会新补充一些子类型,如超逻辑思维(超二元思维,超矛盾思维),超名相思维,超文字思维,超语言思维,超时空思维,超经验(超自然)思维。
其中最困难的其实仍然是量子思维。
4
先来谈论二次超直觉思维。
二次超直觉思维是在超越反直觉思维基础上更高的直觉思维,是对直觉思维的二次超越。我们在本质思维中已经谈过,反直觉思维并非反对直觉,而是更高的一种直觉,即超直觉思维。这种超直觉思维,需要本质思维的其他三种思维方式(透视思维,超越思维,量子思维),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自动出现。即直觉思维→本质思维→超直觉思维,是直觉之上的直觉。
二次超直觉思维,是直觉思维的二次超越了,也是悟性思维的其他三种思维方式,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自动出现的。即超直觉思维→悟性思维→二次超直觉思维,是直觉之上之直觉之直觉。所以关于它本身,并没有更多需要谈论的。或者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更好的谈论。一个人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会有所体会。
5
下面来谈论超透视思维,也即超概念思维。
我们知道,抽象思维都是基于概念的。在理性的抽象思维里面,概念应该越明确才越好。但在悟性的超概念思维里面,概念要本源化。
概念的本源化,这个概念要不断的溯源,直到追逐到其最本质的那个概念。这就是超概念思维的第一步。举一个[幸福]的例子。幸福其实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可以定义为身心的愉悦,可以定义为婚姻的和谐,可以定义为愿望的满足,可以为成功的喜悦。总之,幸福的含义可以很广,其实就是很模糊,正是这种模糊,获得了对某个概念的更广阔的认知。但这并不够,仍然要对幸福的本质含义,做最终的追问。当逐渐追问的时候,会发现幸福其实就是现实对期望的满足(现实/期望)。但这还是不够,还要继续追问下去。最后会发现,当没有外部期望(即分母期望等于或接近零),而心灵完全安静的时候,才是真正幸福的。没有外部期望,实际上就是孤独,就是回到灵魂的本真。最后我们溯源到幸福的本质,其实正好是孤独。这正是《谈幸福》这篇文章谈论的。也许,这个结论跟你原来想象的大不相同。
超概念思维的第二步,是认识到概念是有层次的。
仍以幸福为例,常人层次的幸福,主要是世俗的生活层面的幸福,例如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成功,财富之类。全人层次的幸福,却是生命层面的幸福,一种存在和心灵的自由。觉者层次的幸福,那是一种至高的幸福了,指的是大自由和大自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不到一个词语的真正的完全不同的含义,是因为处的生命层次不同。
超概念思维的第三步,是多概念之间的贯穿。这是在透视思维的贯穿思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实现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对多个概念都进行了透视思维,洞穿它们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连接起多个概念,将多个概念,近乎等同于同义词。概念的数量实际上在急剧缩小,与此同时,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就越来越深入。例如,前面我们几乎把幸福等同于孤独了。
再以[完整]和[孤独]为例。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两个词完全不相干。但通过我们对全人的介绍已经了然,全人是指完整的人,同时也是孤独的人。在全人的存在意义上,完整和孤独,就是同义词,就是完全贯穿的。只是我们在不同侧面在谈而已,但最后都汇集到同样的含义上。
再以[孤独]和[自由]为例。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也是两个不相干的词。但在《谈全人》一文里,在全人的意义上,孤独和自由是完全相同的,孤独就是自由。
我们再以[死亡]和[自由]为例。这两个词看起来离得更远。但实际上,通过,《谈哲学和哲学的未来》一文的介绍,了解和看穿死亡之后,就能获得生命的自由。一个人就应该很快的敏锐捕捉到,当他再次看到死亡这个词的时候,应该立即在脑子里看到自由这个词。
一个人应该大量的训练这种多概念之间的贯穿。当他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纯熟的时候,他脑子里面的核心概念已经所剩不多,而这些概念一旦展开,又可以马上成为一本厚厚的书。这样,他看世界就越来越清澈透明,他论述问题也越来越深刻独到。其实,整个《沉思录》也正是可以浓缩成存在,生命,孤独,死亡,痛苦,勇气,真诚,自由,全人,觉者,觉醒,跃迁,悟性,意识,本质,神性,空性,真理等少数一些词汇,但这些词汇却构成了厚厚的一本书。而且这些词汇,在不同文章里又可以进一步互换和合并,以至于最后就只剩下生命和自由这两个词语。一个人若使用这种多概念贯穿思维方式反复的阅读《沉思录》,在每一篇文章里面都能清晰的看到其中几个词汇及其不同层次的含义,那么,他对《沉思录》真正的要义,领悟的就会越来越深刻。
如果你没有这样读过这本《沉思录》,那么现在你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重新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看看有什么不同的体会。这也是训练你的悟性思维的一种方法。
超概念思维的最后一步,就是概念的消除。此时,他的头脑中已经没有这些概念了。他超越这些概念之上了,或者说,他和这些概念同一了。这些概念已经深深的进入到了他的生命存在状态里了。现在,他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去表达这些概念了。
注意,维特根斯坦开创的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其实也是在对概念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但一个哲学家若只是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不进一步改变思维模式,进入到我所谈论的悟性的层面,那么,他就永远在原地兜圈子,只是语言和语义的一点可怜的分析,没有办法真正洞穿世界和事物的本质,就永远进入不了真正的思想王国。维特根斯坦后来抛弃了他自己早年的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也正是他领悟到了这点。注意,概念和语言最后都是要被超越的。超越达成之后,概念和语言就变成了超越者手中的一个利器了。
6
我们再来谈论二次反面超越思维。
在《谈思维和本质思维》一文中,我已经仔细讨论过了超越思维,也即反面超越思维。我举过[痛苦]的例子:痛苦的反面并非幸福,而是[非痛苦]。一个人要摆脱痛苦,并非要进入到幸福之中。因为痛苦和幸福,是在一个层面的,是一件事情。他真正要做到的,实际上是和痛苦面对,不是逃离痛苦,而是持续的和痛苦相处,这样,他终于借由他的勇气,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状态,即超出了幸福和痛苦,进入到了非痛苦的超越状态。
那二次反面超越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痛苦完全消失了,痛苦和非痛苦的对立消失了,根本没有痛苦这件事情存在!因为他现在能安然处于痛苦之中,也能安然处于非痛苦之中,这两者对他是没有差别的了。这是什么状态?这其实就是量子态了。
大多数人只有[是]和[否]两种状态,例如只有幸福或者痛苦两种状态。但不晓得还有一种非是非否的[非]的状态,也就是量子态,这就是第三种状态了。(注意,普通的计算机是二进制的,但未来真正的量子计算机是三进制的。这个三进制,实际上是量子态三进制,而不是普通数学意义上的三进制。它要求第三个状态是超越前两个状态之上的。)
因此,二次反面超越思维,实际上就是初步训练一个人的量子思维了。一个人若是对量子思维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可以从训练二次反面超越思维开始。
我再以《谈疾病和馈赠》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也可以先作为一种反面超越思维的案例来说明。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疾病和健康,是一对矛盾。疾病的反面是健康,健康的反面是疾病。但超越思维要跳出这个模式,即:疾病的反面不是[健康],是[非病]。就像这篇文章谈到的,我把疾病当成一个馈赠,我并不急于逃离疾病,并不急于要求恢复健康,而是和疾病相处。这样我就同时超出了疾病和健康这两种模式,我超越到了[非病]的状态。
对这篇文章,可能很多人没有领悟到这样的一个层面。人们也许认为我是凭乐观做到这些,但实际上,我既不乐观,也不悲观,我超越了乐观和悲观。
7
现在我来谈论量子思维,悟性思维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在谈本质思维时,我已经初步谈论过它,现在,我要深入的谈一谈。
首先来谈论超逻辑思维。如果要问理性思维是什么?那么可以简单的回答,理性思维就是一种不导致逻辑冲突、不导致矛盾的思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矛盾律排为逻辑上第一个定律。避免矛盾,似乎已经成为理性思维的一个定论,它是一切科学,包括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
然而,悖论的出现,在严重冲击着理性思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我们知道,在西方,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有个关于上帝的著名悖论,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那就是:上帝是否能造出自己搬不起的石头?
如果回答“是”,那么,就和上帝全知全能相悖。如果回答“否”,也和上帝全知全能相悖。这便是有名的上帝悖论。
哲学家们直到今天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普遍的困在逻辑和理性思维之中。现在我来提供一种答案。
很简单,只要上帝造出一个自己的化身。这个上帝的化身搬不动那块石头。但这个化身并不影响到上帝本人的全知全能。于是,上帝悖论就完美而简洁的解答了。
你是否注意到,我前面《谈觉者和觉醒》的时候,指出觉者是有多个化身的,这些化身可以代表觉者,但都影响不了觉者本人。觉者已经超越了他自身。当觉者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也就超越了逻辑,超越了矛盾。
上帝悖论是关于上帝自身的,实际上,所有经典的悖论都是关于自身的,换言之,只要涉及自身和自己这个问题,悖论都将产生。
在数学上出现过著名的关于集合论的悖论。
康托尔是集合论的奠基人,而稍微懂点数学的人都知道,集合论是整个现代数学的基础。如果集合论出了问题,那整个数学的大厦也就摇摇欲坠了。
据康托尔集合理论,任何性质都可以决定一个集合,这样所有的集合又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即“所有集合的集合”(大全集)。显然,此集合应该是最大的集合了,因此其基数也应是最大的,然而其子集的集合的基数按“康托尔定理”又必然是更大的,那么,“所有集合的集合”就不成其为“所有集合的集合”,这就是“康托尔悖论”。对这一悖论,康托尔并没有感到害怕,因为通过反证法恰恰证明没有“所有集合的集合”或者说“最大的集合”,当然也没有“最大的基数”。然后康托尔事实上犯了重大的错误,他的反证并不成立。而后世的一些杰出数学家却感到严重的不安,尽管一些数学家已经开始提出一些理论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都没有真正解决。数学家们恐怖的发现,数学,这门曾被认为最严谨的科学的大厦,原来建立在沙滩之上。如果数学倒塌,那建筑在数学之上的物理学也必然要倒塌,而整个科学也必然轰然倒下。但普通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严重的危机。
另一个有名的集合论的悖论如下:若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组成集合A,问:集合A是否属于它自身?
这个问题既不能回答是,也不能回答否。
必须注意到这点,上述问题都是因为涉及到了[自身]这个问题。这并非巧合和偶然。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出超越自身的问题。一旦超越了自身,矛盾便会消除。矛盾律只在必然王国有效,然而在自由王国,它是没有效力的。
当然,对悖论问题更加深入的讨论已经超出了这篇文章的范围,将来也许我会单独的革新现代数学的基础理论,创造一门崭新的逻辑学、集合论以及数学理论。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引入量子数学的概念。在量子数学里,悖论被自然消除:集合A,可以同时属于和不属于它自身。注意,这并非是模糊数学和概率论的变体,而是一种全新的数学。将来,我甚至要指出,其于薛定谔方程的量子力学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它也是基于概率论和集合论的。然而,概率论数学并不能从本质上描述量子物理特性,电子在原子上的运动轨道,并非一个概率问题。现代量子物理学家在这点上都是弄错了的。量子物理世界的特性是真正的不确定性。而要准确的描述量子物理世界,就必须从基础数学上进行完全的革新。人们应该还记得,如果没有黎曼数学,就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出现。量子物理学之所以在近50年来没有真正的进展,也是因为基础数学上没有真正的突破。未来的物理学家必然要求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这两个学科会越来越融合成一个学科。因此,必须提出崭新的量子数学,才可能创造一门崭新的量子物理学,推进量子物理学向前大大的发展,推进人们真正的了解微观世界,也从而真正推动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已经为人们指出了到这条道路了。
现在,只需要记住简单的一点:只要超出自身,矛盾即可消除,悖论即可避免。
而关于超名相思维,超时空思维,超文字思维,超语言思维等,这里没有更多的篇幅进行讨论了,我会在《阅读神性》一书中进行详细探讨。
2018/10/15,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