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简友广场散文

参观大理博物馆

2023-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LonaX

一早醒来,天还未亮。窗外滴滴答答的落雨声,让我心里暗叹:去洱海公园看日出的计划泡汤了。心不由地被失望拉下沉,转念:看不到日出,在洱海边享受清晨的静好,也不失是一件美事。于是放弃赖床的念头,按计划起床,梳洗早餐,期待雨停,来个晨间漫步。

事与愿违,雨却越下越大,变成倾盆大雨,原来昨日登陆福建的台风杜苏芮,昨日经昆明,今日来到了大理。

出门看来是无望了,除非想湿身,17度的气温,淋湿了容易感冒。只好呆在酒店房间里。那就来回味一下昨天下午参观大理博物馆的内容吧。

大理博物馆坐落在洱河旁,靠近洱海入海口,东临横跨洱河的兴盛大桥。

兴盛大桥

西边是洱河森林公园,有不少市民在公园河边游泳,公园广场上对对新人在拍婚纱照。

大理博物馆共有三栋的传统建筑,正对大门的是游客中心,展馆只有两个,进门右边是“大理通史“展馆,左边是临时展馆。

一、大理通史展

大理通史展介绍了大理从史前开始到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历史。下面是通史展前言节选:

5000年前洱海东岸的居民生活在湖滨的台地上,建造房屋,过着渔猎、采集的定居生活。3000多年前,大理先民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都,大理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崛起,大理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时期,大理社会逐渐与中原同步发展,被誉为 “文献名邦”。近代,大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

读完这段前言,我明白了洱海于大理人的意义,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旅游途中接触的每一个大理人说到洱海时,他们语气中都透着一种无以言表但我立马能直觉到的亲近感,那是一种从大理人内心流露的甜和喜爱。

这些无形地他们对食物的命名上,耳块,耳丝,与“洱”同音。饵块其实就是米浆做的薄饼,耳丝就是米做的面条,是方形的细丝,而米线是圆柱形的细丝,口感上耳线更接近面条,有点粘,而米线更丝滑爽口。我老家有类似耳丝的食品,叫粉皮丝,大理叫“耳丝”,我想一定是跟洱海有关吧。

烤饵块,炸耳块,炒耳块,汤耳丝,拌耳丝,炒耳丝,都是本地人喜爱的小吃和早餐。对洱海的喜爱似乎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文化基因里。

烤耳块

文物当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剑川县甸南乡海门口遗址考古发现的青铜时代村落。看到下面的文物不知道是什么,这些木头是干什么用的。

看了介绍,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水滨木构“千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对于“千栏式”建筑我没什么概念,百度了一下,是这样子的:

“千栏式”建筑,网络图片

还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宋朝时大理国的铜镜。

这样花形的铜镜我还是头一回看见。不由赞叹大理是花的王国,大理人对花的喜爱体现在各种生活物件里,自古如此。

二、唐卡展览

临时展厅是“笔尖上的修行——香格里拉唐卡艺术展”,正好碰上我感兴趣的唐卡,觉得很幸运,不想错过,听到闭馆前的10多分钟的广播提醒,我急急忙忙匆忙冲到临时馆。

展出的是香格里拉唐卡画院创始人,格桑达娃的作品,我冲冲忙忙,走马观花,最吸引到我的是,格桑达娃作品里菩萨的眼睛,他画了好几副文殊菩萨,我都特别喜欢。

展览除了展示作品,也是有唐卡科普的意味。我第一次了解到唐卡是藏文音译。“唐” 在藏文的意思是平坦、平原、清楚;而“卡”是身体的意思,引申意为佛神像,有尊敬之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此外还展示了唐卡的种类和制作的全过程,十分形象直观。

两个展出的内容都非常简明易懂,让我享受了一份精美营养的精神套餐,虽然唐卡展览看得匆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