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散寒祛湿穴―水分

2017-10-01  本文已影响76人  付春磊

【概述】

      本穴出自《甲乙经》,又名中守,分水。因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小肠能泌别清浊,该穴主治水病,故名水分。由于该穴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湿之功,故可治疗水湿内停之疾。

散寒祛湿穴―水分

【穴性】

通调水道,散寒渗湿,理气止痛。

【腧穴配伍】

1.水分配肺俞、风门、三焦俞、外关,以疏风宣肺,通调水道。适应于风水。

2.水分配肾俞、太溪、关元,温陽化气利水,适应于腰以下肿甚。

3.水分配中脘、天枢,健脾利湿止泻,适应于腹部肿甚,大便溏泻。

4.水分配人中、四白、风池,除风散寒利湿,适应于面部肿甚。

【讨论】

1.水分、中极、陰陵泉功能比较:

三穴均有祛湿作用,但各有特点:a.水分偏于利水化湿,温陽化水,治疗腹部水湿。

b.陰陵泉为脾经腧穴,健脾利理,治疗全身各部水湿。

c.中极为膀胱经募穴,泻之清利膀胱,开通水道,补之束约膀胱,助气化以利小便,治疗膀脱之水湿潴留。

散寒祛湿穴―水分

2.水分、曲泉功能比较

二穴均有祛湿作用,但各有其特点:

a.水分温陽化气利水,治疗腹部寒湿之邪。

b.曲泉清热利理,治疗胆之湿热。

散寒祛湿穴―水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