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水润读书笔札丨第二十三篇(庄子 德充符)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3人  花香小札

庄子《德充符》主旨讲述什么才是人生道德充满的境界。前两篇寓言故事阐述道德充沛的人不被外界声色名利桎梏,超然于物质世界之外,达到了了生死,容纳万物,包罗万象的境界。

接下来继续看余下四篇所蕴藏的庄子的智慧。

第三篇

鲁国兀者叔山无趾,拜见孔子,却被孔子轻视责问,遂与孔子辩解。又拜见老子,述说对孔子的看法。提取几点慧言:

1.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

身体虽为寄宿,也当好好爱惜、保全,不可轻率恣意耗损。行于世,健康的身体最为重要,其他皆次要。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根本。

2.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天地无所不包容,人言胸襟如海,天地覆载若多海域,更应师从天地。

3.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

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把学问与名声当作枷锁,当作束缚人生的棘条。

4.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解其桎梏。

生死只是一个过程,尤如花开花落,来年花仍绽放。了了生死后,生命中一切遭遇、是非皆能看开。认识了解自己,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后,可渐解世间的束缚。

5.天刑之,安可解。

此为无趾感叹孔子的话。其实孔子应是得道之人,只是孔子救世心切,为救世救民,而不为桎梏之名,舍身成仁。如同释迦牟尼,得道后仍留世间传法渡人,一样伟大仁慈,连同庄子亦如此。水深火热的人间需要这些悲天悯人的得道至人,才让些许人们得以心灵安和。

第四篇

卫国哀骀它,无权势、无利禄、无色貌、无言说,而与之相近的人皆想归属、臣服于他,就连鲁国国君鲁哀公也想将国家托付他。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哀骀它为何这般神奇。从孔子的答复中学习此篇慧言。

1.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外形是灵魂的载体。当灵魂脱离,这一外形不存在原来认识、认可的灵魂时,这一外形就变得陌生。所爱,应是爱主宰形体的精神,爱体内的那一灵魂。

2.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

外形好固然重要,内在道德充沛更重要。全德之人,内外皆俱美好。

一个人的品性修养,及精神的升华,是《德充符》旨在提倡的。

3.何谓才全?

使之如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有足够的智慧使内心不被时间、空间所限制,不被外界声色,世事变迁所左右,使内心达到一种永恒祥和、安适、愉悦的境界,这就是道德的充沛。此谓才全。

宗教道家名言: 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如若随时保持心境愉悦的状态,没有烦忧心中往来,心境永远如春天般生发美好,自可达神仙境界。

真正有道德之人,才(天赋)、德(自然道德)、学(学识)三者俱备,可谓才全。

4.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不荡。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一个人内在道德充沛,外形不会摆出。学问深时意气平,平淡无诤。心止于澄波,清水碧净,不管外界万物如何扰挠,始终凝定、平和。如此纯美的修养,自然吸引万物,亲附而至,不肯舍离。

第五篇

闉跂支离无唇,瓮㼜大瘿,两奇形怪状之人,游说一国之君,国君被说服,不以其身为异,而觉众全人为异。看庄子如何解析。

1.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真正吸引的是,欣赏内在的修养品性及道德学问,而忘却外形,不在意外形。而人们常常注重外在,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忘了根本所在。

2.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此为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延续。得道之人的心境,洒脱自在,不拘束于世间道德、学问,不被世间条框、规则束缚,不会工于思想,自绑手足。逍遥飘逸,自在随意。

3.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天地育人,虽以群居,却可思想独立于人群,不扰进人群是非里,有其自持的人生价值观。

第六篇

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情的辩论。

来看庄子智慧:

1.庄子曰: 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庄子告之,不以凡尘的俗念、名利,声色、爱好损伤自身的本性(与身俱来的天性)。学会珍爱生命,爱惜自己,顺应自然,无分别心,无是非心,心境平和、安稳地生活。

佛说一切有情众生,为颠倒众生,未能很好爱惜生命与健康,而贪恋爱欲是非,陷入水深火热中,伤了精气神,伤了性命,不得偿失。世间所有,为己而存,可用,可怡情,而非迷恋伤身伤神。

然而众生皆是平凡众生,七情六欲早已深植,需修炼大智慧以化解固执,还自然生命本身,做回纯净婴儿般的初状。无情识,唯有生命本身的功能。此所谓庄子所说无情。无情则不会内伤其身,然而世间几人能做到?皆是有情众生。任凭老庄与佛也渡不尽。

2.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世间缤纷万物,可任用,以怡情怡性,内养其神。而非沉迷,外用其神,本末倒置。自自然然、和光同尘地活着,不执拗,不妄念。

《德充符》这篇主要在言,重视人的内在性,藉由形体不全之人德行充足的故事,阐述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谓之德,有此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吸引人的精神力量。

常人更应修养全德,勿被外界流俗、现实环境所困扰,心境平和,顺应自然,让自然道德充沛内心。

备注: 此篇写于戊戍年十二月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