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在生活细节里:隔代不隔爱|「天之骄子」和「读书无用」的疑惑
读书总是尝试解决个人困惑,我先说一下我的困惑点。
这时代,学生顶嘴脱序,有时被以为是「创造性思维、突破框架的勇气」,不但没被纠正,还被暗暗默许。从小我是比较乖巧的学生,会被看得比较呆板。出社会五六年后,一直没怎样出色只是有些勤恳的我,取得一定安稳的工作条件,但当年令自己感到自卑的「天之骄子」们,游走于失业和待业的边际,同学会也老是只能回忆当年勇。这让我思考,「用功」和「聪明」两者的价值取舍。
另外,「读书无用论」强调人生多元的出路,我自己也看到名校毕业没有好出路,或是小学毕业生成为大师的例证。在教育现场叫小孩读书时,我深感困惑,不敢认真要求孩子,担心自己只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古板,扼杀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空间。
但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常像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斥责谣言、思辨解惑、自问自答、自言自语。读书训练我这个人许多。若没有当年我习得的基本中英文阅读写作素养,我不确定我还能不能帮助自己,并有那么多单纯的快乐。是不是其实人人都该训练着读点书呢?
带着这些思考,当我读到蔡颖卿《教养在生活细节里:隔代不隔爱》里的一些说法时,很有辨明正义的开悟感,于是笔记如下。
书中图片尊师重道用功勤恳才是大道
升学主义令人抨击,填鸭式教育值得改善,但绝不是不写功课、笔画凌乱、基本阅读素质缺失的借口。
- 我们处在一个以“聪明人”为楷模的世界,对孩子的勤勤恳恳少了很多关注。我喜欢看用功孩子所下的功夫,展望着这种“工作不用人监督”的孩子长成大人之后,将会为未来的环境带来多大的正面影响。
- 所幸,我的孩子或许不能在聪明上入时,但她们还有一点早熟的处世智慧,所以就在持续地用功努力之下、在变动的教育条件下,一次次倚靠着这样的心情安然克服学习必要的挑战,也成为珍惜学习的成人。
用功努力,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是成人世界的真理,也是小孩需要练习的态度。如果成人因为教育环境不够完善,就允许小孩不恭敬地对待自己的功课和师长,那是掩盖了生活的长相,只手剥夺孩子适应社会的机会,毕竟,谁长大以后,不用面对不完美的职场,尽心尽力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呢?从小不学习尊师重道,以为鬼灵精怪可以出奇制胜,长大又怎样踏实恰当的与上司相处呢?
读书是值得投资一辈子的技能
更令人感叹的是,教育环境中充斥的「读书无用」的论调。蔡颖卿说:
- 孩子无需对“会读书”有一种莫名的敌意,或对于上哪些名校有不正确的崇拜,人人都可以成为爱读书和会读书的人。
- 被灌输“读书有什么用”“读书又不是唯一出路”的孩子很可怜。因为他们......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更快乐、过上更丰富心灵生活的人。
读书未必需要引向追求名校和好工作的结果,读书的直接效果就是心灵可以被滋养,人人都该读书。
这便是我从小来自生活的认知。好像天下的祖辈无论男女,全都是温和、对孩子用功有着严谨想法的人,除此之外,他们对孙子孙女的督导与陪伴也是心意一致的。没有人会对孩子说“读书不一定有用”,因为他们心中希望读书可以帮助孩子身心安定。
家长应该树立坚定价值观,不给孩子找借口,孩子可以慢,但要用心找出自己与书本的相处之道。
- “只要够勤劳,不期待抄小路的孩子,就一定一年比一年更会读书。”这些年,我看过不少孩子因为疏懒和身边大人的过度安慰而阻碍了可能的进步,拉开了跟同学之间的距离;也看到另一些孩子在提醒和引导之下,一日一日逐步踏实地建立起自己读书的信心,他们在指导下慢慢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放眼于进步之途,让人感到非常的欣慰。
- 读书天地宽,读书日月长。
20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