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贯通想法国学文化经典

以道为追求的人生——论语连载贯通80

2019-04-15  本文已影响5人  璞文1

上面讨论了如何修仁,如何提升一个人的修养,要念念在兹,要如切如琢,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下面我们接着讨论,一个人要以道为人生追求。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人类的特征,是要凑成群、结成党的,这个人的心地如何,品性如何,动机如何,看他的结党就知道了。你看各种结党,多以名利为动机,而君子以道为目标,所以和而不同。因此,”观过,斯知仁矣“,从各种结党的动机,你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以仁为修养目标。这句话,解释的人也多犯有错误,说看整个团体犯的错误,就知道个人犯的错误,显然翻译得很牵强。

“朝闻道,夕死可矣。”前面讲修仁的功夫,其修养目标是什么呢?应该以道为目标,而不是以利益结党为目标。这个道,显然不是简单的仁的修养,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那个道。如果是简单的人生修养,没有必要弄得那么严重,值得马上去死。

在《论语》中,孔子很少提到道,只是劝化,讲安身立命的基本人伦道理。但孔子是以道为归依的,所有一切的目标,还是为了道。这一点,是孔子思想的根基,我们不能因为讲得少,就把《论语》看看成一本简单的人伦教化的书,要看到孔子思想的立足点。

一个以道为目标的人,显然不在意名与利,所以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你一边想办道,一边还讨讨厌粗衣恶食,那你也办不了道了。

我们把4.3--4.9这一个段落整体贯串了一遍。这个段落从仁者的好恶,讲到仁者如何修养自己,最后以仁者要以道为目标来结束。明天,我们来讨论”义“这个话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