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零读《论语》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每天写1000字

走出误区||跟着李零读《论语》(5)

2022-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治祥
图:网络

在序言中,需要敲黑板的重点在后面:一,孔子的话是说给什么人听的?二,我们向孔子学什么?

读书如同与作者聊天,《论语》的作者是孔门弟子,读《论语》便是与子路,子贡他们聊天了。于是问题来了,孔门弟子聊天的内容说起来比较绕,他们只是转述孔老师跟他们聊天的内容,《论语》换一个书名,就叫《孔子语录》。如今你手捧一本《论语》读呀读,以为孔子的话是说给你听的,呵呵,你就想多了。

按李零的说法,孔子以及春秋时代的这子那子,他们的话都是说给诸侯听的,顶不济,也是说给精英听的。听的人都是“上智”,而你和我,乃“下愚”,乃“草民”,没资格听。

李零认为:

先秦子书,是干禄书,里面的政治设计,都是献给统治者的。游说君主,战国很时髦。这个风气,和孔子有关。孔子开这个头不容易。当时,他的直接听众还不是统治者,而是他的学生。他奔走呼号,跟统治者费口舌,话尽戗着说,人家不爱听,很多话都白说,没有记下来。他的话,主要是说给学生听,盼他们读古书,习古礼,当古君子,不但改造自己,也改造当时的统治者。当时的游说,还在初级阶段。

看见没有?“干禄”,就是求禄位,求仕进,就是通过给统治者献计献策从而得到一官半职。有的人干禄是为了荣华富贵,而孔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不管为了什么,第一步,便是把自己的主张说给“上面”听。

不是说孔子“有教无类”吗,学生中不也有平民百姓吗?李零是这样解释的:

《论语》的说话对象,可能是草根出身的学生,但不是草根。他的文化立场很贵族、很精英。孔子不走群众路线,从来都不走。活着不走,死了也不走。他和耶稣、佛陀不一样,根本不是大众英雄。他讲仁,并非一视同仁;讲爱,也非兼爱天下。阶级社会,什么人说什么话,话是说给什么人听,这样的分析,还是不能不讲。

草根出身的学生,文化立场很贵族、很精英。这句话很值得玩味,颇有一点立足乡野,放眼世界的意思。正如当今有句话: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据我所知,好多人房贷尚未还清,所操之心,不在国内,全在国际,尽管他只精通“拜拜”一个单词,好歹那也是英文。

其实不用说得太多,克己复礼靠谁,国家的政策由谁制定,只能是君主,不可能是平头百姓。你听了,也是白听。

说到向孔子学什么,李教授开始使劲敲黑板:

过去学《论语》,主要是学道德,这样读不好。——容我跟着李老师说一声,非常不好。我认为道德针对的是个人,对自身有约束力,对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规则,是法律。你成天跟造假贩假者讲道德,有用吗?你成天跟贪官讲道德,他就不贪了吗?你成天跟抢发烧药的人讲先人后已,他就不抢了吗?在我看来,按照缺啥补啥的道理,越是讲道德,越说明那个社会缺“德”。越讲,伪君子越多。道德用来自律,用来正己,当然是好的,用来“正人”,“人”凭什么要听你的?“人”凭什么要你来正?“正”来“正”去,凡事道德在前,凡事不讲常识只论动机,于是“好人”办了坏事可以不追究,人家毕竟出于好心;“坏人”办了好事就要打问号了,他到底安的什么心?谁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谁就可以对他人实施道德绑架,动辄打棍子,扣帽子。

李零的说法更尖锐:道德,越是乱世才越有人讲,这是规律。乱世,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统治者管秩序,秩序出问题,他不解决秩序问题,光让老百姓讲道德,怎么行?这样讲,只能越讲越虚,越讲越伪。

其二,《论语》可以治天下,纯属幻想;《论语》可以救世界,更是妄想。这一点不用李老师说,我在前面的读后感中已经说到了。《论语》如果可以治天下,历史上便没有那么多农民起义,但不会隔三岔五天下大乱。《论语》可以救世界,哪来的世界大战?哪来的抗日战争?

其三,《论语》讲的都是世俗的道理,根本不必当宗教来崇拜。

中国没有宗教,儒学也非儒教。这一点易中天说得好,中国人啥教都信,等于啥都不信,求财,拜财神;求学,拜文昌君;求子,拜送子娘娘。如果高考的志愿是外语学院,掉头便去拜耶稣了。

有趣的是,我们向孔子学什么,李零说了半天,只说了不学什么。

学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2022年11月25日于上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