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仁义治国,却怀才不遇,最终成为万世师表

2024-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萤火张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学,打破了上层教育垄断。孔子弟子3000,有子贡、子路、颜回等72贤人。

01、父母野合,生孔子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

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取名叫丘。

02、自幼聪慧,喜欢祭祀礼仪

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母亲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自幼聪慧,五六岁时,跟其他小孩不同,常喜欢摆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礼仪。

他有礼仪的天赋,无师自通,许多小孩都跟着他学礼,他的名声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不胫而走。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孔子在礼、乐、诗、书、数等学术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孔子家境贫寒,早早学会了持家技能,他做过会计,管过牛马,甚至还在葬礼上当过吹鼓手等,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锤炼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03、年轻好学好礼,被视作楷模

公元前537年,十五岁的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他的志向在于做学问。

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僖子病重将死,临死前他告诉儿子孟懿子说。

“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年纪轻轻就喜好礼仪,以后将会是通达显赫的人,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孟僖子去世后,孟懿子就和弟弟南宫敬叔前往孔子那里学习礼仪。

04、想走仕途,关心天下大事

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20岁时就已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博学好礼。孔子身高1.9米以上,臂力过人,酒量非凡,不是文弱的书生。

他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05、做官吏尽善尽美,因学问好结识齐景公

孔子20岁开始做鲁国贵族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仓库,管理统计准确无误。

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使牲畜繁殖增多。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三十岁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在上大夫晏婴的陪同下来到了鲁国。

孔子因为学问很好,已经有所成就,齐景公便向孔子请教国政,孔子的回答令他十分满意。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06、开始讲学,有教无类

孔子在二十七岁时开始讲学,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

在他的门下,学生来自各个阶层,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不应受限。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

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07、孔子适周,问礼老聃,问乐于苌弘

在公元前518年,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孔子和弟子南宫敬叔一齐到周地去,向老子问礼。

因为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吏),熟知周礼,所以孔子特向老子请教。

他又向苌弘问乐,那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精通乐礼。

08、孔子学琴,精益求精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他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孔子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09、避乱齐国 ,被齐景公赏识,但被晏婴阻封

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三十五岁时,孔子逃到了齐国,当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孔子和齐国太师谈论音乐。他听了传说中舜作的乐曲《韶乐》,沉醉其中,以至三个月吃饭都不知肉的味道。

齐景公经常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他非常欣赏孔子的才识,打算将尼溪的封地赐给孔子。

晏婴向齐景公进谏说,孔子的礼仪之学太过繁琐,不适合用来引导国民。

齐景公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齐景公虽然还是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他有关礼仪的事了。

第二年,有些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后向齐景公求救。

齐景公却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无法再在齐国待下去,便返回了鲁国。


10、鲁国内乱拒官,专修史书,兴办教育

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大臣们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国家政事。

孔子当时四十八岁,看不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求做官,专心修诗书,定礼乐。

在整理古代典籍的同时,孔子也扩大了自己的私人学校,因为他声名远播,许多年轻人纷纷从远方来求学,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11、任中都宰,颇有作为

叛乱平息后,鲁国的内政开始好转,孔子51岁时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

孔子任中都宰,推行礼乐教化,对原有的书吏差役进行教育,还设立乡校,让少年入乡校读书。

他提倡节俭,革除奢侈的恶习,治理了一段时间后,中都一片欣欣向荣。

孔子做了两年中都宰,鲁定公见孔子确实有本事,任命他为司空,就是管理水利、工程和手工业的官员。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将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使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12、夹谷之会,鲁国得到还田

公元前500年,鲁国与齐国和好,当年夏天两国约定在齐国的夹谷盟会,鲁定公任命孔子为盟会司仪。

在盟会上,齐国演奏四方之乐,孔子说两君相会,不能用夷狄之乐,迫使齐景公撤走乐舞。

齐国又演奏宫中之乐,孔子批评说匹夫惑乱诸侯,迫使齐景公处罚乐人。由于孔子的智慧,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胜利。

夹谷相会之后,齐景公回国责备自己的大臣“以夷狄之道教寡人”,致使齐国在外交上失礼,就将过去侵占的鲁国的田地送还鲁国,以表谢过。

13、削弱三恒,被排挤

公元前498年,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手中,他们被称为三桓。国君的权力很有限。

三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封地分别建了高大的都城,囤积了很多的粮食、武器和士兵。

孔子对国君鲁定公建议拆毁三家的都城,削减他们的势力,鲁定公同意了,任命孔子去执行。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三家中势力最大的季孙氏的管家,孔子让他去说服了三家同意拆毁都城。

孔子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都城郈邑,接下来在拆毁季孙氏的都城费邑的时候,公山不狃、叔孙辄率领费邑的士兵谋反,攻打国都。

孔子临危不惧,指挥都城的将士打败了叛军,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奔到齐国,费邑也得以顺利拆毁。

最后要拆毁孟孙氏都城成邑的时候,孟孙氏反悔了,鲁定公领兵包围成邑,结果却没有攻下来。

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隳(huī)三都”,孔子主导的这一行动使鲁国国君的权力得到了加强,贵族的势力被削减,孔子的声望也更高了。

三桓家族渐渐发现,隳三都行动会损害到三桓利益的,坚决反对,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孔子也渐渐发现,虽然自己官已经足够大,但还是无法解决鲁国最大的难题——三桓专权,削弱三桓的措施半途而废。

14、任大司寇,使鲁国得到大治

公元前501年,孔子被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就是管理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官员,并代理执行宰相的职务。

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政事的大夫少正卯,曝尸三日,全国震动,树立了威信,奸佞刁民纷纷出逃,鲁国大治。

孔子还注重以道德教化百姓,而不是以刑罚镇压百姓。有一次,一个儿子因为不孝顺父亲,被父亲告到了孔子那里。

孔子没有审判,把他们关押在了同一个牢房里,过了三个月也不判决,后来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他们都放了。

孔子觉得统治者要先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敬服,如果还不行,就请贤良的人为榜样引导鼓励百姓,如果还不行,才可以使用刑罚震慑百姓

孔子辅政仅3个月,鲁国内政外交大有起色,国家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买卖公平,社会秩序良好的景象。

15、齐国用美人计挤走孔子

齐国听说孔子执政,担心鲁国会吞并齐国,采用黎鉏(chú)的计谋,送给鲁定公能歌善舞的女乐八十人、有文采的马匹三十驷,企图使鲁国君臣玩乐丧志。

鲁君中了齐人的计,沉迷于女乐,怠惰于国事,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于是辞职出走,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

16、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1)孔子在卫国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子路妻子的哥哥颜浊邹就在卫国,孔子一行人就寄居在颜浊邹家里。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便接见了他,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有点失望。

有一天,孔子在卫国和弟子们击磬消遣,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人从门前经过,叹息说:“这击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

过了一会又说:“这击磬的人是这样固执啊!世人不能了解你,就独善其身吧!”孔子听了感叹说:“果如你所说,不可为则不为,那有何难呢?”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

他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2)匡城、蒲地被围 ,返回卫国

孔子从卫国去陈国,路过匡地。鲁国的阳虎曾施暴于匡人,孔子长得像阳虎。

匡人就把孔子师徒围拘了五天,孔子派随从求助于卫国大夫宁武子,才解了围,离开匡地。

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孔子寄居在大夫蘧伯玉家。蘧伯玉是一位很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长者,孔子对他非常推崇,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

蘧伯玉和孔子一生为挚友,二人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有十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九年。

(3)不得已见卫南子,引起弟子不满

卫灵公有位夫人名叫南子,长得美丽动人,很受卫灵公宠爱,但是名声非常不好。

南子常听人说起孔子,便想找个机会见他,南子让卫灵公去跟孔子说,希望见到他,孔子不得已只得去拜见了南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性情耿直的人,他对孔子去见南子这事很不满,孔子说:“我原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

孔子又起誓说:“我如果不是所说的那样,就让上天厌弃我!就让上天厌弃我!”子路这才不生气了。

孔子在卫国国都住了一个月后,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乘一辆车出宫游览,让孔子乘第二辆车,车队浩浩荡荡的招摇过市。

孔子见卫灵公只贪图享乐不讲究道德,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了卫国。

(4)临河而返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打算西行去见晋国执掌大权的赵简子。当他到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掌权后杀死了窦鸣犊、舜华两个贤能的大夫。

孔子便做了琴曲《陬(zōu)操》来哀悼被害的二人。孔子了解到赵简子的人品后,怕自己去了凶多吉少,便又返回了卫国,还是寄居在蘧伯玉家。

公元前493年,一天,灵公问孔子如何排列军阵。孔子讲求礼义,反对战争,回答说没有学过,卫灵公很不高兴。

第二天,同孔子谈话时,灵公仰观飞雁,怠慢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到陈国去。

(5)宋人伐木,赶走孔子

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孔子带着弟子到宋国,宋国此时宋景公主政。

他十分宠爱一个年轻英俊的贵族司马桓魋。桓魋为人贪婪残暴,仗着国君把持宋国的朝政,把宋国弄得民不聊生。

他害怕孔子得到宋景公的重用,威胁自己的地位,便想要杀死孔子。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路边的大树下演习礼仪。

桓魋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兵过来,因为孔子名声很大,他怕杀了孔子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就命令士兵拔起了那颗大树,逼迫孔子他们离开宋国。

弟子们催促孔子快走,孔子发牢骚说:“上天把德行降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孔子他们终究还是被赶出了宋国。

(6)在郑国成丧家之犬

孔子和弟子们来到郑国的都城新郑,那里非常的繁华,人口也非常的多。孔子和弟子被人群挤散了。

孔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弟子,身上也没带钱财,临近中午,口也干了,肚子也饿了。孔子慢慢挪动步子走到东门,倚在东门的城墙下发呆。

孔子的弟子子贡也在到处找老师,逢人便问。这时有个路人对子贡说:

“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赶紧跑到东门,果然是老师。并且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7)在陈国被称为博物的君子

孔子到陈国,寄寓在司城贞子家。过了一年多,有只隼鹰飞落到陈国宫廷中死去,是被楛木做的箭射中的。

陈愍公问孔子,孔子说:这箭来自肃慎(古国名),从前肃慎曾把这种楛箭进贡武王克商,武王又把楛箭分赐给陈国。

陈愍公派人到府库中果然查到这种箭。这时候的陈泯公非常赞赏孔子,认为孔子是一位博物的君子。

因为陈国处在战乱中自顾不暇,陈国国君不重用孔子,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8)七日被围,断粮,

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和叶公的交往,让孔子觉得蛮夷也没那么没文化嘛,于是有了去楚国看看的想法。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也听叶公说起过孔子,很想见识一下。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去。

陈蔡二国的大夫们担心楚国重用孔子会给陈蔡带来危险,于是共同发兵将孔子师徒围困在旷野里,七天七夜。

粮食吃光了,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仍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咏,没有一点悲伤恐惧的样子。后来派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才得以解围。

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想把书社之地七百里赐封给他。楚国的令尹子西认为孔子有贤弟子相助,再有了封地,将不利于楚国。

18、孔子归国,继续教授弟子,并著书

公元前488年,63岁的孔子和弟子们又回到卫国。此时,卫出公已在位四年,实际掌权的是大贵族孔文子。

孔文子很欢迎孔子一行到来,并邀请子路做自己家的宰(大管家),另一个弟子高柴也在孔文子家做事,孔子在卫国又住了五年。

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求说是向孔子学来的。

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作丘陵之歌,抒发自己的感慨。

孔子回到鲁国后,无意仕途,除了继续教授弟子外,其他的时间都在专心整理文献。

他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编撰了《春秋》,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东周各个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

孔子将古代的文献编撰成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六经,并用六经教授弟子。

19、晚年喜易,韦编三绝

他晚年喜欢读《周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他又在书中附注了许多内容。

他把《周易》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不知了多少遍。

他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韦编三绝典故的由来。

20、晚镜凄凉,遗憾离世

公元前483年,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

公元前480年,孔子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病入膏肓。

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

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

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21、孔子离去,弟子守孝

孔子卒后,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孔子一生刻苦好学好礼,学识渊博,他主张实行仁政,可惜怀才不遇,周游列国不被重用。

他只好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把平生所学传递给三千弟子,培养了七十二贤人,晚年致力于著书 ,成为万世师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