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
青花瓷,白地蓝花,被视为中国瓷审美理念的代表。
在陶瓷坯体上以天然钴料绘画,罩上一层透明釉,于高温中一次烧成。白瓷为地,青蓝作画,“青花”是白色与青蓝色交相辉映的产物。
过去认为青花瓷是明初创烧的。随着研究深入,如今一般将元代视为青花瓷绽放的开端。
与青花瓷差不多同一时期诞生的,还有它的好搭档——釉里红。
从工艺上看,釉里红与青花的制作工序大体相近,都是用颜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罩施透明釉,于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只不过青花以“钴”为着色剂,呈现出蓝色;釉里红则以“铜”为着色剂,呈现出红色。
釉里红虽创烧于元代,但元代真正称得上的釉里“红”的瓷器却极为罕见。这是因为釉里红的呈色剂——铜,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马未都先生在《醉文明》中曾提到釉里红的烧造特点:
“中国人尚红,红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吉祥之色,生命之色。烧造红釉是非常难的事情,唐代的时候偶然在长沙窑烧造出近似红色的颜色。宋代也是偶然出现了红色的瓷器,而且数量非常少。元代以后才能烧造出真正意义的红釉,明清两朝就烧得游刃有余。红釉要求的烧造条件宽容度极低,要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中才可以呈现红色。”
由于烧制难度高,成品率低,一件发色纯正、纹饰清晰的釉里红瓷器就显得极为难得。
而将青花的“蓝”与釉里红的“红”结合到一起,就得到了“难上加难”的红蓝组合——青花釉里红。
青花和釉里红都是高温烧成,而釉里红对烧造气氛的要求尤为苛刻。再与青花结合,烧造条件更加苛刻,即所谓“难上加难”。
烧造时必须将窑内温度和气氛控制得恰到好处,使两者在同一件器物上显现。所以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产量十分稀少,精美者更是罕见。
目前,传世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中,最知名的就是1964年5月,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小学工地出土的,青花釉里红花卉镂空盖罐。
盖罐出土时是一对。一件收藏在河北省博物院,另一件调拨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