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阅读,是我们的自然姿态
“决然不求写出传世之作。一切的努力,只希望给下一部写作不带来气馁的伤害。”这是我今天对写作,对自己作品生命的唯一条约。~阎连科
2019年阅读的第9本书文/宁静致远
01 没有丢失灵魂的人
很感谢伶俐送我这本书。之前朋友对我说:“我的书只送不卖!”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如果我对伶俐说,“我想看什么书,你送我吧。”想来伶俐一定会这样对我说:“只要你想看,我就送,要多少送多少!”无论是写书,读书,赠书,我想,我们都是一个没有丢失灵魂的人。
02 阅读推荐
《走在别人的路上——阎连科语思录》是从阎连科多部作品中选编、按一定叙述逻辑进行重新编排的语思录。共有七大章节,分为“序曲:与其在土地上等待一种命运”;“第一乐章:在别人的路上,在身份的夹缝里”;“第二乐章:躲在711号园子里看四季”;“第三乐章:人生是一个积量成质的过程”;“第四乐章:文学可以让人重新活过来”;“第五乐章:天然的是生活,不是写作”;“尾声:做一个不被丢失的作家”。
阎连科(1958年— ),河南嵩县人。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风雅颂》《四书》等。首位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阅读推荐
1.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的心路历程再现
2.一位努力不被丢失的作家的尽情自我表达
3.怀揣着巨大的情感,把自然与生命原初相连结,最终促进了一种觉醒的姿态,读来字字真情。
03.乡愁,就是一次次的回忆
我出身农村,有很多农民的特质:勤劳节俭坚韧。对于土地,我没有多少深厚的情谊。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背叛,但农村留给我的艰辛和贫穷,是推动我脱离农耕的最大的动力。现在看来,应该是我先抛弃了我的出生地,但是,我并没背叛我作为农民的基因。而今天,面对自己的出生地,更多的是被遗忘,和被改变,越来越多的疏离和隔阂,阻断了我仅有的记忆之门。
自我初中离家读书,出身农村,是个农民,这种身份带给我很多的自卑。特别是上了高中,城乡的分界也越发明显,甚至,我们内宿生被称为农村班,实质上,农村班也是精英班,尖子生长年盘锯在此。一些城镇户口的同学,即使想插入农村班,几乎都是徒劳。那个时候,读书还是很多农村孩子脱离农民身份的跳板,所以,我们读书的态度都是奋不顾身的。我就是我们村第一个以读书为跳板,走向城镇户口的人。做为一个女娃,我没有抱怨我的出身,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出身,性别,长相,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要做的就是用自身的能力去改变,带动,改善当下那个贫穷的环境。大学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农村,奔赴城市。从这点上讲,我没能留在奶奶身边服侍尽孝,确实是一种逃避和背叛。我一边谴责自己,一边鞭策自己;我一边内疚,一边安抚……经过十年的奋战,我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孩子,新的户籍,而这些得到的代价,就是我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了……
04 写作,证明自然生命存在的某种方式
《走在别人的路上》,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我想先从路开始。第一条路,是阎连科的出身,即来路。土地文化,是阎连科写作素材的土壤。在后续的阅读范畴中,我会仔细认真去阅读阎连科的相关作品,也包括阅读沈从文的,萧红的。第二条路,是写作的出路。阎连科指出“在写作中要超越政治,宗教,党派和金钱与荣誉,乃至超越那些不明义疏真相的读者,让文学成为自己仅有的灵魂的和活在东方世界的唯一理由。”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正气凛然,一股霸气,自脚底冉冉升起。阎连科的语思录,自问自答,问的时候,如同一个锋利的锐角将你往门角挺,直到你在这个问题前瓦解,哑口无言,全无戾气,然后重新思讨问题的焦点和中心意义。我个人十分喜欢这类带着思辩角度的自问自答,他会带着自己翻山越岭,然后省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那么,为什么是别人的路?路,不是自己走出来的吗?因为这条路是以时间为载体的运行规迹,上面密密麻麻印着形形色色的足迹,它是一条生命的延长线,我们不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本身明白生命的去处和路径。走在别人的路上,提醒我们要走正途。知道为何出发的人,即使路途遥远崎岖,脚步终能抵达。
阎连科说:写作,证明自然生命存在的某种方式。
写作,阅读,我想都是我们的一种自然姿态。
写下絮絮叨叨的一堆,这算是写作的才能吗?我这把年龄,晚是晚点,可还能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