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图文相比品奇巧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雅馨居士

          ——《核舟记》教后记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在学习。最早的时候,我也和周围人一样,总是从解释重点字词,一句一句翻译入手。2018年的时候,在准备市级赛教过程中,就文言文教学专门向田玲老师咨询过。她当时给我的建议是“文随言动,文随意动,文意相融”,那时的我总觉得田老师的观点对学生要求太高,而我面对的是基础差的山村孩子,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应他们。

但是,我还是想改变。于是,我开始在一些比较短小,内容简单的文言文教学中尝试。没想到,在《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既能随文意走进文本,又能在品读中对重点字词有积累有沉淀。于是,我开始追随田老师的脚步学习文言文教学。

今年在学习《核舟记》一文中,我不但沿用着“文随言动,文随意动,文意相融”的学习原则,我还在学习过程中,用一张核舟的图片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在从文中拎出“奇巧”二字后,我利用课件放出一张核舟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观察,我所给的图片是不是就是魏学洢笔下王叔元送给他的核舟。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涨,大家开始了火眼金睛式的寻找发现。很快大家就得出结论,说图片与文中的核舟不是同一个。

有同学手举得高高地说“老师,你看这张图片肯定不是文章中写的核舟,因为文中说‘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这张图片的窗户就是闭着的,但是我却没有看到字。所以,证明这张图片和书中所记的核舟不是同一个。”还有人抢着说:“床头坐的人也不对,书上说‘苏黄共阅一手卷',只有佛印是‘矫首昂视',而图片上三个人却都是矫首昂视。”另外还有孩子发现舟子的神态动作也不对,没有楫,没有看到念珠等等。在这样的对比品鉴中,我适时渗透文言字词的含义,同时引领学生对于王叔远核舟构思的精巧,雕刻技艺的奇巧有所感悟。

在同学们都认为图片与文中核舟不是同一个微雕产品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认为这张图片不是文中所记核舟,那老师为什么带这张图片到《核舟记》的课堂呢?”于是,同学们又开始为我的选择寻找理由。“老师,我发现这两个核舟虽然不是一样的,但有相似之处。文中说‘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和图片上的样子一样。”我立即让他将“轩敞”“箬篷”等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一遍,并把图片中的相对应部分指给大家看。随后,又有同学发现,图片和文中的人数一样,窗户也可以开闭,船头右边的人的神态和佛印一样……最后,我将搜集到的一个小视频分享给大家,让同学们在“包加惠古核雕艺术博物馆”中看到更多王叔远的核雕作品,同学们也找到了课文中的核舟。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图文对比,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更是对语言运用的精妙,写作构思的精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纵观全课,我用一张图片撬动全文,引领学生行走在文言相融的和谐氛围中。明代微雕技术的精湛,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魏学洢写作手法的精巧,孩子们都能从自己的观察、对比、思考中去探得答案。文中的奇巧物,奇巧人,奇巧文,更让孩子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增添了许多兴趣。

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将继续跟随田玲老师的“文随言动,文随意动,文意相融”,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文言世界,感受更多的中国文字魅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