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角是小学阶段“几何中的测量”最为基本的测量单位,虽然它们测量的对象不同,但是测量的本质是相同的,即用规定的测量单位与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看所测量的对象含有多少这样的测量单位,就用测量单位的个数来表示测量值。测量的知识本质相同,如果能够站在联系的角度整体设计教学,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测量单位的内涵和价值,即统一测量单位标准的必要性,描述现实世界需要测量单位的多样性。
可是在教学中我们问题颇多。一是重识记轻本质,测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有两个教学目标:建立测量单位大小的表象;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测量单位空间观念。但由于测量单位的观念建立比较困难,难以操作,教学往往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仅仅让学生知道测量单位有哪些,把填写合适的单位,正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当作了建立测量单位的空间观念。这种教学偏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测量单位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二是重练习轻思维。我们多数把体验活动放在看、听、找等直接体验层面,很少给学生思考感悟的空间。类似量角的量角器中刻度线的用处,如何建立测量单位的量感,通过想象和类推建立1千米的观念等等隐性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三是不能进行整体教学。测量单位这一类课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往往只关注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忽略了同类知识学习活动经验、方法的总结。忽略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方法、活动经验。这种割裂式教学,使得学生对这一类内容的认识呈现点状分布,也就难以真正建立测量单位的知识体系和空间观念。
纵观测量这类课的教学首先要关注核心目标,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为学生创设数学活动情境、获取学习经验。这类课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测量单位实际大小表象的建立。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测量单位的表象,就离不开学生的充分感受和体验。把学生的角色从“测量工具的使用者”提升为“测量工具的制作者”,引导学生对“尺”“量角器”“方格面积测量器”的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在建构测量工具的同时建构测量方法,明确测量的本质。
教学中要注重测量单位学习方法的迁移,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迁移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测量单位体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