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接纳自我,成长为自己欢欣喜悦的模样
放下过去,宽容待人,接纳自我,带给孩子好的环境,于我而言挺难,因为我一旦听到有人对我大呼小叫,内心就开启了逃避模式。不论什么境遇,接受,并运用所拥有的资源改变。
尽管如今觉得父母的相处模式也挺好,但是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选择有心灵交流的相处模式。至少我们当下认真生活,积极向上,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学会了坦诚相待,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吵。尽管我妈矫情,脆弱,又要强,又孩子气,又小气,可是我爸总是会开玩笑哄她,年轻的时候我爸理解我妈的选择和付出,所以宽容心疼她,而现在两个人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你一言我一语,斗嘴,每次都是我妈赢,可是在我爸心里无所谓输赢,我妈开心就好。也许因为我爸总是让着我妈,我妈就以为儿女也会让着她,听她的,可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太任性,有各自的想法,我不懂宽容,没有同理心,又太倔强,也不懂站在她的立场,再加上她自己的性格,发生了无法挽回的事,从生死线上徘徊之后,父母就宛若连体婴儿,无法分割了,而我更是小心翼翼,从不敢在外人面前说起母亲的这些事,说起母亲就是无法言说的伤,伴随一段太过煎熬的过往,仿佛我的罪孽深重,无法原谅!内心深处一直都是内疚自卑,内向胆小,所有的努力都只因为自己不够优秀,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不知道如何沟通,幽默风趣开玩笑和我不沾边,常常因内向自卑而局促不安。后来通过心理学,知道内向和外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称那些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于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为外向;另一些把生命力指向内心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变内心的人为内向。明白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并记住,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内向,将这种性格独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正确的做法。内向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正在接纳的自我路上,回归和父母相处的原始关系,安静疗愈受伤的心。小时候总是觉得我爸太懦弱,什么都让着我妈,不止给我们泡脚,还给我妈洗脚,按摩脚,剪脚趾甲,后来自己做了父母才明白,那个年代是叫宽容与关爱!后来才懂得父亲的柔和与慈爱,宽容与善良,不止温暖我们兵荒马乱的童真,还温柔了往后的岁月。当有一天,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说出来,或是用文字写出来,心里已经释然了,或者说不再是内心的一道梗,梗得心塞无处可逃。有很多我教育孩子的瞬间,总是用父母教我的方式,后来慢慢觉悟出方式的符合与否,学着自省,孩子带给我的除了欣喜,还有成长,还有假设:如果重返童年,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关照呢?你的孩子如今就在童年,你又如何对他们呢?这才做出改变,尽管一路上有忧伤有悲痛,有错误有抱怨,我们一直都在关爱着他们。
父母那个年代,离婚是大忌,不被世俗所容忍。父母那个年代,重男轻女也是大事,计划生育就跟着成了大事,没有儿子仿佛没有传宗接代的人。父母那个年代,生儿育女,省吃俭用,头发花白,就是一辈子为了儿女。父母那个年代,过春节的时候蒸馒头、炸丸子、舞狮子、踩高跷,这个年热闹有味道。父母那个年代,父母的权威不容置疑,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父母那个年代,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吃饱穿暖才是真的大事。父母那个年代,已经久远,可是当我们听到讲故事时,我总会想起一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坐在床上,坐在火炉旁边,待在厨房烧火,做大饼,做烙馍,滩煎饼,包饺子,蒸馒头,炸丸子,特别是我生病时,这么多个时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的饶有兴趣,听的津津有味,母亲不是单调的讲故事,还带有表演的成分,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惟妙惟肖,爸爸说,你妈不去做表演家屈才了,总是喜欢在母亲讲故事的时候插两句话,被母亲打断,而我们的眼前也展开一幅又一幅美伦美奂的景象,舅舅带着她在小河边抓鱼,清凌凌的水呀!大锅饭,做布鞋,上夜校带孩子等等。
如今大不一样了,我们这个年代,离婚已经很平常,就简单的去办证什么,办证人员都会随口问,二婚吗?当时心里有些诧异,后来想想当下的情况,才懂得。我们这个年代,因那年的计划生育,单身男多了,重女轻男的迹象倒是有了。我们这个年代,不再把结婚生儿育女作为一辈子的事,一辈子要做的事很多,比如写作,比如阅读,比如旅行,比如跑步等等,我们明白首先要爱自己,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弄健壮,才能带给孩子好的影响。我们这个年代,过年没了太多热闹的活动,也没了所谓的年味。我们这个年代,我们做了父母,再也不是权威,更好的是和孩子做朋友。我们这个年代,留守儿童太多,外出务工在外生存不易,不要说吃饱穿暖,大鱼大肉孩子都吃腻了,穿衣服还要交流交流,讲究一下时尚。我们这个年代,总是找童话故事讲,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谷堆是什么到是个问题。
无论什么环境,还是开头那些话,放下过去,宽容待人,你真正爱自己了吗?让自己轻松欢喜了吗?带给孩子一个健康开心的妈妈了吗?如果还没有,学着接纳自我,成长为自己欢欣喜悦的模样,好吗?好的。给孩子做好榜样,因为他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学着接纳自我,成长为自己欢欣喜悦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