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

【书评】品读红楼:带刺的玫瑰——林黛玉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15人  雅八书摊

高一8班梁爱灵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小学时读的《红楼梦》,至今还记得黛玉的那首《葬花词》。

在我看来,黛玉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所谓玫瑰,是因为她美,她的容貌倾国倾城,兼有旷世诗才;她也是脆弱的,她自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需要精心呵护;她周身气质清冷,敏感善良又有些小心眼,没有城府的她为了保护自己处处小心翼翼,有时说话不留情面,如同带刺的玫瑰。

林黛玉从小被父母疼爱,但因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她便寄居贾府,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初到贾府,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其心细、谨慎的性格得以体现。她既自卑,又自尊,“惟恐惹人耻笑”。从一开始,作者就已经为黛玉塑造了心思细腻、敏感的形象,而后文中黛玉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愁善感,也在人意料之内。

在我的理解中,黛玉的性格变化与她的感情经历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相互影响。初到贾府,她理所当然地遇到贾宝玉,他们初次相逢,却彼此都感到熟悉。从这里,“木石前盟”的缘分就开始了。在薛宝钗出现之前,宝玉、黛玉亲密无间,青梅竹马的感情很美好。贾母对黛玉万分疼爱,迎春、探春、惜春得不到的宠爱她都得到了。没想到,薛宝钗出现,打破了这一祥和的局面。薛宝钗比林黛玉大一点,但容貌丰美,行为豁达,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深得下人之心。林黛玉的愤愤不平之意被激起。林黛玉有美貌和才学,宝钗也有。她们势均力敌,但在出身上,宝钗远远胜过黛玉。在她们相见的那一刻,黛玉的自信就被击垮,尤其听闻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后,她对宝玉的爱变得自卑,她更加小心翼翼,对感情上的事,越发多疑。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纠缠与明争暗斗,也体现了黛玉的性格,自卑却又自尊,她渴望得到爱情。

黛玉的诗词,是极美的。元春省亲时,她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元春给予了高评价。13岁时,大观园成立诗社,黛玉别号潇湘妃子,众人作诗,她的《咏菊》《菊梦》《问菊》包揽前三。12岁的黛玉葬花,一首《葬花词》看的多少人落泪。她葬花,何尝不是葬自己的青春;她叹息,何尝不是感慨自己的人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多么深的无奈、惆怅、孤苦、绝望,似乎预示着黛玉将来的不幸,黛玉血和泪的泣诉,也是呐喊,是抗争。

我对林黛玉,是怜惜、喜爱的。她没有宝钗大家闺秀的气质,她反对封建制度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约束,她自卑、隐晦地去爱,如此不完美,如此真实。她的身世,已经注定她只能得到爱,却得不到归宿。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有人说,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姑娘,就是林黛玉。“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我执一支拙笔,只能把她描绘万分之一。她,是带刺的玫瑰,美得夺人心魄。她,是心思细腻的美丽女子,多愁善感;她,是站立在一片落花之中落泪作词的忧愁姑娘,爱而不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