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之间(二)
旅游大理,是近年来的一种时尚,这里有白云缭绕的雪峰,百花盛开的山谷,鸟儿欢唱的森林;这里溪泉流淌,星月朗照,是除川藏线之外的网红风景驿站。
烟波皓淼的洱海是大理的灵魂,在斜阳里,沿着洱海自由骑行,远山映渔帆,田畴衬农舍,还有闪耀着历史的城楼古庙,古桥古塔,是一幅透着灵气的风景。
其实,洱海的意义不仅仅是风景,还具有航运、渔业、农灌、发电、供水等功能。这个高原湖泊自北向南流,至下关经西洱河出大理坝子,流合漾濞江,汇入澜沧江,由澜沧江流出国境后改称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是东南亚几个国家的母亲河。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这是作家曹靖华笔下的大理四绝,风、花、雪、月。可想而知,风是如何的劲,而雪肯定是终年不化,层层冰封。
就是这片深邃的蓝天下,有紊流又遭强风,还常年冰封,正因为是奇险雄绝之地,大理反倒促就了另一种价值,是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的生命通道,“驼峰航线”初线的远征军曾在这片空中投下掠影,后来局势变化才北移丽江。
时光拂过“风花雪月”的尘埃,落在远古先民的驿道上,马蹄声声,驮着厚重的历史走来。
可以说,南诏政权是与唐王朝相始终的。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此时,乌蛮人蒙舍龙还在哀牢山下自在放牧,而儿子奴细逻(又名龙独逻)刚一岁。这里有山有水,土地丰腴,一家人跟着自己的族人在这片山中安静地生活。到唐太宗贞观初,部族不断受到攻击,为躲避仇家,蒙舍龙和族人老小从哀牢山逃至巍山盆地。
巍山盆地古木参天,原野肥沃,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蒙舍龙族人在山下躬耕田种,辛勤劳作,经过多年努力,蒙舍龙族人得到了当地住民的支持。
细奴逻已长成壮美青年,练得一副好身手,骑射、飞镖、摔跤、格斗样样精通,渐渐在族人中立下了威望。又过了几年,细奴逻凭自身威望被族人推为头人,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蒙舍龙部。
此时的巍山还是白子国统辖的领地。225年,蜀汉诸葛亮南征,重用地方势力,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来又封僰人白子国王仁果15世孙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于弥渡筑建宁城,号建宁国。
白子国延续32世至张乐进求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629年,唐廷封张乐进求为巍山、南涧、弥渡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大将军,袭白子国王职,当时主寨设在弥渡,南涧和巍山为分寨,此时巍山下的蒙舍龙部更加强大,细奴逻的骁勇善战更是呼声一片。
唐朝建立之初,北方边疆受东突厥威胁,唐廷只好采用秦汉以来管理边疆的縻羁政策,对西南地区进行间接统治。
张乐进求统领的白子国受唐廷羁縻政策统治,王位允许世袭,该地区的户籍可以不上报户部,不承担赋税,但他的首领地位必须通过唐廷册封,其统治地位才得以承认,同时每隔一定的时间向唐廷进贡,并接受唐王朝都护府的管辖。
630年,太宗李世民灭了东突厥,但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兴起,不断扰乱边疆百姓的安宁,直到641年,17岁的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唐与吐蕃的关系才得以缓解。但是,仅仅过了几年,太宗李世民又亲征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唐廷无暇顾及滇云区域,不得不继续沿用唐初对西南边疆的羁縻体制。
白子国主日渐年衰的张乐进求,膝下无子,只有三个羸弱女儿,他看着蒙舍龙部势不可挡地强大,特别是自己与果敢才智的细奴逻已无法抗衡,思考再三,最终决定把小女儿嫁与细奴逻为妻,并把白子国国主权逊位。
649年,细奴逻和平接过张乐进求的统辖权,在巍山境内的苗苙图山当上了蒙舍诏主,建号“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开始实行世袭制。“诏”是当时少数民族对王或部落的称呼,蒙舍诏处在南边,又称“南诏”。
在社会进程中,西南大大小小的族群和部落间不断吞并与融合,最后发展为六个大部落,称为六诏。六诏之间不相臣服,分成两派系,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巂诏及南诏归附唐朝。
南诏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部落,细奴逻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铁器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铁农具中最重要的进步是制造了铁犁。
南诏后期舜化贞时王奉宗、张顺等绘画监制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上有南诏王细奴逻亲耕图,画有二牛伏地,旁置犁具,铁犁铧向上,证实了细奴逻时期已广泛使用铁器。可惜的是“中兴二年画卷”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劫,后来流入日本,现收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铁犁牛耕促进了耕种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南召庄稼繁茂,牛马成群,部落臣民和乐的生活让不少群居在周边的外族人纷纷投靠过来。
除农具外,细奴逻造得最多的当然还是铁兵器,在那弱肉强食的兵马年代,兵强马壮是南诏的生存之道。
此时佛教早已成为南诏的宗教信仰,部民毎年3月15日至21日自动汇集搭棚诵经,成了庙会,后来演变成了滇西地方的“三月街”集市。集市交易有骡马、茶叶、药材、山货等,还有各样刺绣。
“三月街”就从南诏王细奴逻时代一直沿袭到今天,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细奴逻有战略上的远见卓识,政治方面釆取主动亲附唐王朝的策略,不断向唐王朝贡纳,常派要员到长安朝觐皇帝,而毎次都得到大唐皇帝的召见。
654年,蒙巂诏攻打南诏,细奴逻遣子逻盛入唐求援,唐朝马上派出姚州总管李义援救,南诏得以轻易打败对手。
二代诏主逻盛(又叫逻盛炎)于674年即位,他秉承父志,精心治理。
逻盛鼓励发展手工业,手工业又带动了市场交易,纺织业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着。当时的人们饲养柘蚕,植麻并织绢丝、麻布,擅长制毡。史书多有记载,由于当时社会等级很森严,所以不同的纺织品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巍山是候鸟迁徙的咽喉通道,自古有“鸟道雄关”之说,毎年秋季,数以万计的候鸟会从巍山上空经过,飞到温暖的缅甸、印度等地越冬。
仲秋之后,诏王逻盛会在越冬鸟道下亲自主持射术比赛,要求赛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纵马骑射指定的飞鸟,按骑射比赛的成绩分等级进行奖赏,然后提拔分入马军,南诏的骑兵在当时的六诏之中最为勇猛。
712年,逻盛入长安拜谒唐玄宗李隆基,病逝于长安,长子炎阁继位,很不幸的是,炎阁继位不到一年也在长安去世,中央王朝册封炎阁之弟盛逻皮继位,及时稳住了南诏政权。
大理少数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父子连名制,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为子女名字的第一个字。728年,盛逻皮去世,皮逻阁继诏主之位。
南诏从第一代诏王起,经过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几代诏主90年有余的苦心经营,发展成了势力最强大的部落。
皮逻阁雄才大略,他继续与中央王朝交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领地不断向周边扩大。此时的南诏王已不满足于祖辈们仅拥有粮食就安于现状,他希望统一六诏,成为霸主,于是又开始寻求唐王朝的协助。
这时,33岁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王朝和亲仅仅8年,却已逝世,继承人逐渐兴兵南下,到达洱海地区和四川盐源一带,逼近成都,危及了唐王朝对西南的统治,唐王朝希望借南诏来遏制吐蕃伸向洱海地区的势力,采取了扶植南诏政权打击吐蕃的策略。
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领兵协助南诏兼并各部落。上阵父子兵,皮逻阁与其子阁逻凤同心协力,艰苦战争,终于统一了六诏。
738年,皮逻阁确定囯主地位,唐玄宗赐皮逻阁名“蒙归义”,晋爵云南王。739年,南诏国从巍山迁都至大理平坝的太和城。
太和城建在苍山的缓坡上,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利用苍山和洱海作为屏障,易于防守,此后,成为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皮逻阁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已实行一年两熟的水田耕作制。三四月间种粳稻八月收割;十一十二月间种大麦,来年三四月间成熟收割,这种一年两熟耕作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理坝子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物产丰饶,良田连绵不绝。南诏国进入鼎盛时期,人民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