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股·财经·投资·理财理财,投资,金融,财经,财富之路

我是如何做交易的之题外篇(关于环形形态)

2018-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简约从容

我是如何做交易的系列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作为一个自主交易,喜欢投资的我来说很受鼓舞,这里也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我会继续写下去。

在对文章的回复中有的朋友质疑“环形”短期价格形态,认为这不过是K线理论中吊颈线的变体,或者是缠论中的底分形。针对这个讨论,我暂且搁置文章的更新,说一下“环形”短期形态与二者的区别。毕竟k线是交易的起点,如果这个问题似是而非,后面的交易的确很难进行。

K线理论是一门很古老的技艺了,它发源于日本的江户地区,据说是一位叫本间宗久的人发明的。当时的江户是日本经济中心,也是稻米的主产区,本间宗久的家族也做稻米生意,他不过是为了记录每日的稻米价格,因此才发明了k线。其实K线是个译音,是以英文第一个字母“K”直接音译过来的。在日文中,“K”并不写成“K”字,而是写做“罫”(中文通卦音),日文音读(kei),而K线是“罫线”的读音。由于在全球商品交易市场中,西方的投资体系居于主导地位,加上K线这种技术工具最先是由美国人在全球予以传播的,所以我们现在就叫K线了。K线在日本的称谓是蜡烛图,就是因为其本身形态像一根根燃烧的蜡烛一样。K线在日本流传很广,但是很少被人认知,本间宗久来成为日本幕府的财政大臣,他将自己的心得进行整理,命名为“风林火山”寓意就是效仿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

让K线这门投资技艺大放异彩的其实是一名美国人,他叫史蒂夫.尼森,也正是这个人不遗余力地推广,K线才广为人知。可以这么说,美国人研究K线比日本人还要刻苦,后来史蒂夫.尼森为此专门出了一本书,就是那本经典的《日本蜡烛图技术》。

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里面详细介绍了“吊颈线”这种K线形态。在书的第30页,对吊颈线的形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即:

1、实体处于整个价格区间的上端,实体本身的颜色无所谓。

2、下影响长度至少达到实体高度的2倍。

3、在这类K线中应当没有上影线,即使有,其长度也是很短的。

这是关于吊颈线的定义,请注意,书中说的是单一的K线,而“环形”指的是至少由三根K线组成的形态,有的时候还不止三根,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缠论中的底分形,现在普遍认为缠论是一个叫做李彪的人创立的,其最著名的战果就是当年的“亿安科技”,现在改名叫“神舟高铁”。李彪是1969年生人,而“环形”短期价格形态的发现者拉瑞.威廉姆斯主要做交易的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的李彪应该才几岁,我不相信他那个时候就发明了缠论,更不相信环形”短期价格形态是脱胎于缠论中的底分形。也就是说,“环形”价格形态与吊颈线和缠论中的底分形没有丝毫的关系。技术是相通的,同样一种形态怎么命名无关紧要,但是内在的逻辑不能搞混了,更不能因为你赞同这个而批驳那个。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环形”形态也有质疑,随着交易的不断深入,我对这种形态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我看来,真正的“环形”形态,除了中间K线的高点是最高点之外,其旁边的两个K线的低点也应该比中间K线的低点要低,这才是完整的“环形”形态。也只有如此,才能很好的规避内包线与外包线,更好的定义真正的“环形”形态。

这还是以前的双汇发展的K线图,在我看来,当图中箭头所指的那根阴线完成后,整个“环形”形态才算完成,因为它符合全部的要素,即最高点K线的两侧有较低的高点,同时他们的低点也比最高点K线的低点低。方框内一共是9根K线,他们组成的形态绝对不是与吊颈线和缠论分形类似的形态,而是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环形”价格形态的解释说明就到这里,很感谢大家的关注,有讨论才有进步,希望大家多批评,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完点赞,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