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了爷爷的伟大
我与爷爷从未谋面,对爷爷的概念也只有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
爷爷和奶奶是后组合的家庭,我的大爷和大姑是奶奶改嫁带过来的孩子。
当年奶奶改嫁爷爷的唯一条件也是要待大爷和大姑好,爷爷也确实感动了大爷和大姑,后来他们都自己改了爷爷的姓氏。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爷爷奶奶拉扯九个孩子,是那时远近闻名的困难户。
奶奶领着孩子们到处开地种粮种菜,可那也是捉襟见肘,毕竟人多,一切物资又是限量供应。
后来大爷响应号召自愿去下乡,那时爷爷奶奶也是不同意的,毕竟去到更边远的地方,开荒农耕要苦得多,可大爷最终还是说服了爷爷奶奶。
大爷在农场也很努力,学会了木匠、瓦匠,在当地很受欢迎,人长得出众,为人热情,没多久就成了一个小干部。
当地人也都给他介绍对象,企图把他留下来,后来还好大爷娶了同样下乡的知青。
那年过年大爷回家过年,小心翼翼的表达了自己想带老婆孩子回家的想法,可当地觉得大爷是能人不放想放人。
爷爷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自己去农场要人,爷爷曾经上过战场,那时年岁已经很大了,想着要儿子回家养老,让当地人体谅一下,放儿子回家养老。
爷爷去了好久,带回了大爷一家,可谁也没说经历了什么,只知道爷爷那一次累病了,一直咳嗽到老都没好。
大爷一家回来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后来分配了工作才搬到职工宿舍。
后来爷爷怕他们一家人粮食不够,还贴补了他们好久。
这些家常听家里人聊过很多次,我都没放在心上,觉得陈年旧事,只是时代的现实问题罢了。
知道今天读到《小巷人家》这本书我才读懂了爷爷的伟大,书里面都是血脉至亲,很多人返程也是历尽千辛万苦,可回到城里面对的却是更残酷的现实,亲人为了住房、为了工作、为了口粮,简直就是丧失人性,不惜把离家远行的亲人推出门外。
虽说书里不尽然是真,可文字一样来源于生活,书中的事相信走过那个年代的人并不陌生。
我没过爷爷,可今天从书中的时代背景以及诸多琐碎的片段,我拼凑出了爷爷的伟大。
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细节早已无从考证,可爷爷的善良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后人的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可却能让后人赞许他的伟大。
我们都是这世间的过客,最后能被记住的了了几人,可我相信这份善良可以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