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紫阳行(下)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晴天
成天睡不够觉的儿子一大早不见了踪影,忽地打电话来说一家仨口在逛茶市,问我要不要去。一定要去!
到了紫阳,见识一下紫阳的茶市是必须的。
到了颇具规模的茶叶市场,热情的茶叶店老板,热情地招呼我就坐。她动作娴熟地开始烹茶,不一会儿就将茶水递到我的手中,充分显示了她的茶艺水平。

茶道茶艺是一门唯美的生活艺术,我特别乐于接受这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理念。虽然很少饮茶,盛情难却之下,也只好品起茶来。
她从饮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谈到养生谈到美容,再谈到茶艺。她告诉我经过专门培训学习,她已经取得了茶艺师证和品茶证,让我又充分见识了她的学识水平。真是好学的姑娘,我在心里默默地说道。
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长的茶文化,充分说明紫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已达到了相当程度。只有衣食无忧才可以去品茶享受生活,我是这么认为的。
经过推荐介绍各种茶的功效、口味、价位,孩子们选购了一些茶叶。
回酒店的路上遇见一位担着担子卖李子的大叔。
“味道是甜的还是酸甜的?”
“甜的。”
”我尝一下可以吗?”
“随便尝!”
我擦了一下尝了一个,真的是又甜又脆,口感好极了。
“多少钱一斤?”
“十元。”
“我多买一点可以优惠吗?”
“不可以,你买多少都是这个价。不多要一分,也不会少一分。”
很有意思,说话不哼唧、不拖泥带水、不婆婆妈妈。
我装了两袋,称完才发现没带钱包。
想起二十多年前的物物交换,一路走来我都在仔细观察,发现沿街摊贩都是现金交易,还想了解一下这里电子支付的情况,还未顾及问,刚刚好机会来了。
“可以微信支付吗?”
“不可以。”
“实在不好意思,那就买不成了,出来忘带现金了。”
他诙谐地笑了笑,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二维码,让我扫。
“我一般不用微信扫码收钱。这里信号不好,网络经常中断连接不上。再说还要用流量。”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付过款,我乘没有人,和他聊了起来。
“我以前来过你们紫阳,那时候紫阳很穷。这次来紫阳,发现变化太大了。我看咱俩是同龄人,想了解一些情况,你可以和我聊一下吗?”
“可以呀。”
“听说这李子是四川产的,你是从四川运过来的吗?”
“这种李子的确四川生产的多。但是,我这李子是本地产的。它是我自己家种的树上结的果子。”
“李子很好吃,可是价钱有点太高了。”
“树太少,树的成活率太低。”
“李子几年可以挂果?”
“三年。”
“国家很扶持我们。民政局(移民局)给我发了十几棵树,但是只活了两棵。”
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个直爽、健谈、脑子思路清晰、语言逻辑性很强的人。
他不打任何绊子地开始述说着紫阳发展的历史,倒是我因为时间关系,不停地打断他的讲话,直接问及我需要的内容。
他说紫阳县过去主要以桑蚕为主,直到七十年代还没有解决生存问题。八十年代情况就开始好转,多种经营,种茶树、桔树、核桃树……
他多次谈到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而且一再强调给他们发放的树苗都是免费的。按种植面积,政府每亩地每年还要给补贴二百元。有个品种补贴五年,有个品种补贴十年。
他说他一家十口人,老伴三个儿子两个媳妇三个孙子。前年在县城买了单元房,当时三千多一平米,现在都涨到六千了。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他和老伴看管三个孙子在县里上学,农忙时回去一下,平时卖点东西。
“十口人是一个大家庭了。你们都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家吗?”
“在一起,没有分家。”
“这么大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说明你这个当家人做得好啊。”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还没有条件分家。只有一套房子,要过几年再看情况。”
他对党的政策大加赞赏,对现如今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言语中有的都是感恩的话语,没有一丝的抱怨和不满。
“紫阳目前应该还属于贫困县吧?”
他目视前方,斩钉截铁地说道:
“我们紫阳现在虽说是贫困县,但是在政府领导下会很快脱贫的。顶多两年半,我们一定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他看着远方,那眼神、那神态,表现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多好的群众,多好的人民,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们才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
本想着我们自己再转一转,不再打扰东东家人了,没有想到东东爸爸妈妈早已有了安排。我们随着他们来到了紫阳县文笔山公园景区。
文笔山公园,是陕南山区紫阳县集休闲、养生、传承为一体的,充分彰显浓郁道教文化的人文景观,位于紫阳县城的对面。悠悠的汉江水自县城穿城而过,汉水以北属秦岭山脉,汉水以南为大巴山系,文笔山公园就座落于汉江的南岸,与山城遥遥相望,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巴汉水之间。
据说文笔山屹立于汉江南岸,峰高入云,形如笔尖,因而得名。
刚下车,就被镶嵌在墙壁上彩色的双龙戏珠和金碧辉煌的“紫气东来,阳光普照”八个大字所吸引,想拍的完美一点,无奈如何来拍都差强人意。

来到一个大平台,有不少儿童车,刚好供几个小的玩乐。
大家在平台上照了几张合影,然后分别上山。好久没有爬山,想乘此机会锻炼锻炼,也很想看看沿途的风景,多拍几张照片,于是我选择了和雷子爸爸、东东爸爸徒步上山。
爬了一段长长的直梯,到了南派道教创始人“ 紫阳真人”张伯端的铜像前。对道教文化不懂也不太感兴趣,唯有拍照到此一游了事。

紫阳阁高耸入云,长长的阶梯直达峰顶。我一边拾级而上,一边转换角度拍照。两边柳绿竹翠草青,风景煞是好看。

终于登顶了!紫阳阁位于公园最高处,整体美观大方、宏伟大气。站高望远,紫阳县城全貌尽收眼底。缩小版的紫阳县城,看着那么小,人类小到几乎看不见。忽然有种沧桑感:世界那么大,人类那么小,作为自己真的像沙漠里的一粒沙、空气中的一粒微尘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使用全景镜头拍下紫阳全貌,不停转换角度,越拍越带劲,直到雷子问:阿姨拍完了没有?拍完了咱就走!我这才发现大家都在等我。赶忙让雷子给我照了几张留作纪念。
车子一下开到了农家乐。



未经装饰路边农家小院,进去后才发现里面显得精致得多。我跟雷子妈妈共同感觉是,单从桌椅的摆设上看,这里的农家乐比西安的农家乐档次还要高呢。
上了满满一桌子菜,东东妈妈不停招呼大家吃菜,最后干脆一边介绍一边亲自给大家盛菜。
“这是我们紫阳有名的蒸盆子,大家都尝尝!”
紫阳蒸盆子是最早发源于陕西省紫阳县汉王镇的著名传统小吃,传说始创于汉刘邦时期,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大菜,选材考究,做工精良。
紫阳蒸盆子是陕西安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紫阳蒸盆子制作颇为讲究,原料须有全鸡(土鸡)、猪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鸡蛋饺子、水发墨鱼及其它干菜,调料油有大茴、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食盐等,用盆具盛之,用大锅隔火而蒸,原料和调料分步入盆,时间最少不能低于4小时。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
紫阳蒸盆子,用料之糜费,时间之冗长,程序之繁琐,做工之讲究,稍有差迟则口味大逮,非一般地域所能为,它当之不愧地成为最具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介绍这么多,是不是你特别想吃?味道真的很好,我一下就吃了两碗,真的名不虚传。
东东姐姐说,这道菜很考究,费工费时,要蒸四个小时,所以必须提前预定,一大早她就开车过来预定。我们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她却说没有关系,开车一会儿就到了,很近的。
出门我才看到介绍,这还是一家很有名的农家乐。
吃饱喝足感觉玩得还不过瘾,无奈孩子们还要上班,我们和东东爸爸妈妈握手言别,他们还说还有几个山挺好玩,农家乐也不错,想带你们去玩,你们却要回去了。东东姐姐说,明年夏天再来,这里水库游泳很好玩……
我心里忽然有种难舍难分的感觉。特别是东东姐姐怀着大肚子,只有不到两个月就要生了,还跑前跑后张罗大家吃和玩,真的是过意不去。其实我和东东家人,包括东东本人,我都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感觉到很生分,好像一见如故。这可能源于东东所说的“我爸爸妈妈家人都是很随便的人,没有什么讲究。”
正因为他们的所谓“随便”和“不讲究”,使得我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告别朋友,告别陕南这座美丽的山城,我们踏上了返家的路途。
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学习、一次历练、一次身心最好的放松和享受。这次紫阳行,感觉收获满满。紫阳人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这一点毋容置疑,这也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我亲眼见到紫阳天翻地覆的变化,亲耳听到紫阳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充满信心,亲身感受了紫阳人的热情。
安康紫阳,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