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阅读笔记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阅读笔记——《人类简史》(14)

2017-05-07  本文已影响71人  沧海浩歌

《人类简史》讲述了与虫草无异的人类从普通物种演化成如神般顶级物种的过程。全书结构:​认知革命(1~4章),农业革命(5~8章),人类的融合统一(9~13章),科技革命(14~20章),后记。

本章主要内容:

一.不知为不知;

二.科学教条;

三.知识就是力量;

四.进步论的思想;

五.吉尔伽美什计划;

六.科学研究的恩客。

第十四章 发现自己的无知


在文章人工智能中提到,人工智能已经提出来50多年了,但是最近发展速度远超以往。这种态势不单单体现在人工智能这一个方面,在人类历史上,科学问世已多年,飞速发展也就是近几百年的事儿。

只有对比才有冲击。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壮举费时3年,船员在航行中几乎全部死掉;现在,在48小时内就能完成环球大业。在1500年,全人类每天消耗13万亿卡路里,现在是1500万亿卡路里。在1945年以前,人类只能改变历史进程;现在,人类能够使用原子弹结束历史进程。


科技的发展为什么是在最近?

因为现代科学体系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首先是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其次是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最后是获取新能力。

科学革命就是革无知的命。对于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儒教这些知识体系,它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人活神所知道的。它们承认的无知包括个人的无知(即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某些人可能会不明白某些事)和知识体系不知道一些无关轻重的事,但是它们不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整个知识体系而言都是未知的知识。

现代科学愿意承认自己无知,这保证了现有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弹性、更有求知欲,大幅提升了人类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种思想会给现有社会体系带来挑战:科学尚且无知,为什么能说现有的社会架构是最好的?为什么不对现有社会架构做改动?

为了解决这个威胁,纳粹采用的方式是:宣称这是绝对真理,不容置疑!自由人文主义则诉诸“非科学的绝对真理”,可惜的是自由人为主要的基础(主张人类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权利)都不被科学研究认同。不认同归不认同,科学还要依靠宗教和意识形态来取得经费,它也只能看破不说破。


现代科学不再有需要严格遵守的教条,但是有一个共同核心: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并使用数学工具整理。

在科学革命之前,大多数人对于已经存在的结论深信不疑,所以他们并不乐于去观察认为已知的现象;即使对已知现象进行观察而且发现了已有结论不同,他们也选择相信已有的结论。现代科学与之相反。

观察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之一。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告诉大家,大自然这本书是使用数学语言写的,某些章节可以表示出明确的公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表示成明确的公式。Scottish Widows的创始人亚历山大·韦伯斯特和罗伯特·华莱士想预测苏格兰教会每年会死多少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会留下多少遗孀和多少孩子,需要遗孀多少钱。在完成这项工作中,邀请了爱丁堡大学的教授科林·麦克劳林,使用了数学的另一个分支统计学,统计学能处理现实中更复杂的问题,比如精算、人口普查等。


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考验知识的并不是它的真实性,因为科学已经承认了它的无知,也就意味着现有知识可能是错的。我们用来考验知识的是它的实用性,即实践。换用更学术的说法就是科学的价值在于创造科技。

现在科学与科技可以说是不分彼此,但是培根第一次将科学和科技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却是革命性的创举。那时候,当统治者想要强大的军队,盛业大亨想要蓬勃发展的企业时,他们完全不会想到求助于物理学、经济学等科学。即使有统治者资助教育机构、传播知识,也是为了强化现有秩序。现在,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对科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都相信科学能够实现他们的设想,因此也愿意资助科学研究。


在科技革命以前,人类是向后看的,他们认为辉煌属于过去,比如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科学革命之后,人们发现科技能够带来进步,而科技也确实帮助人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于是人们更加坚信社会能不断进步。

事实上,从人们对饥荒、疾病、战争和贫穷等的控制上也能看到,人类确实在不断的进步。


吉尔伽美什神话讲的是乌鲁克英勇善战、无人能敌的国王吉尔伽美什在他的好友恩吉杜死后坐在遗体旁很多天,当他发现遗体腐烂时极度恐惧,下定决心要战胜死亡。他一路过关斩将却无法避免死亡,只能空手而归,接受死亡。

进步论的信徒不愿接受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对信奉科学的人而言,死亡也并非不可战胜。现代科学的一大目标就是要给予人类永恒的生命。

人类对于死神的胜利在儿童死亡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17世纪,英国有15%的孩子无法活到1岁,33.33%无法活到15岁;现在的比例则分别是0.5%和0.7%。

至于个人的永生需要多久才能实现?有学者认为到2050年即可。计划不如变化,不管我们能不能成功,但是人类文明已经不再强调死亡和来世这两个元素了,一次为愿景的宗教也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天纵英才,如果没有钱,也难以在科学研究上有所作为。科学的进步不得不归功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资助。

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大把的钱投向科学研究?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

20世纪40年代,素年和美国投入大量钱财研究核物理,而不是考古,为什么?因为核武器能够帮助他们赢得战争,考古显然不会。

有两个动物学家,甲想申请100万人民币,用于研究一种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的疾病;乙想申请100万人民币用于研究奶牛被迫与后代分开后是否会产生抑郁。你觉得他们谁会获得经费?

科学革命以来,不管那些资助者是为了什么目的资助科学研究,最终有什么收获,反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普通人也得到了科技带来的好处。不过,科技本身就像是切菜的刀,你用它来切菜,它就造福于你;你用它来杀人,它不仅毁灭别人,还会毁灭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