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 心解国学经典解读国学与传统文化

漫谈《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2019-01-26  本文已影响5人  糊涂姐姐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漫谈《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

曲:弯曲,引申为回转。

全:合于道,自性圆明为全。

枉:同曲。

直:正,不偏不倚为正,居中为正。何谓居中?“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思的发源地是人的至纯至净之心灵,《大学》讲“止于至善”,至善之地即为人的心灵本体所在地,止于至善之地为正。

整句话浅释: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与“曲则全”意思相似,人在物质的世界,孜孜以求,求名求利,终日沉迷于声色货利,与道越来越远,没有终日。唯有回转内观,收神养性,知道、悟道、行道、得道,则自性圆明,无一丝染著,光遍三界十方,是谓“曲则全,枉则正”。

洼则盈,弊则新

洼:低洼,这里引申为使心灵虚空。

盈:满

弊:通敝;旧,原来,本来,引申为无来无去的无极、真空,即老子说的道。

低洼的地方为能容,心灵虚空才能神足气满。洗心涤虑,返本还源,回归自然,才能获得新生。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去除后天种种贪嗔痴欲,私心杂念尽除,所谓“人心退,道心现”,此时方能现我光明自性,故说“少则得”。人执著于声色货利,七情六欲,光明自性被蒙蔽,故说“多则惑”。所以圣人提倡执中精一,守心不移,人人正心修身。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彰:彰明,明显,显著。

人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周围的一切,反映到心灵中,产生见闻觉知,人能不被见闻觉知所迷,守心不移,常清常静,则为不自是、不自见。能守性不移,在欲离欲,在尘不染,洗心涤虑,则如拨云见日,自性彰显,光明自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伐,自夸;老子第二章讲到“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人以道为师,能做到不自夸居功(心内没有觉得自己有功,而不是做高姿态。则为心空如谷),功到自然成。

矜,骄傲,为何骄傲?自满才会骄傲,人落于感官感受,迷失自我,在家庭、在单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点贡献,或名或利,以为自己了不起,认假为真,实则水中月,镜中花。站在大自然观自己,

比作沙漠里一粒沙,大海里一滴水又如何?返本还源,合于自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则天长地久,亘古永存。

人之心灵合于自然永恒大道,佛说“一草一木皆在如来性海之中”,此谓知足,知足则不争,也没有什么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人从欲海回头,去除贪嗔痴,则会圆满天性,自性光明。这哪里是瞎说。天性圆满,心无一丝染著。心灵合于无极真空,永恒于自然,谓返本还源。


参考书目: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 心经 坛经》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