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思想孤独
《百年孤独》的创作是属于卡夫卡式,而卡夫卡的小说以其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反映着“现代人的困惑”,以前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篇风格迥异的故事组成了一个扭曲的非理性世界。拿《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来说,他不想结婚,养狗又怕打破一直以来习惯的孤寂,外人进不来,自己逃不开。之后他想要寻找快乐就遇到了两个不停跟着他弹跳的球,可又千方百计地将它们送出去;想要实习生分担工作得到后又很少赋予他们真正工作的权利。其实老光棍就是无数现代人的缩影,反映了当代人渴望孤独,但又惧怕孤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顽固思想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变迁。这本著作里每篇小说都寄寓着卡夫卡对现实的特有理解,寄寓着他的独立价值观。
《百年孤独》与《变形记》在写法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梦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梦的思维方式描写了一个家族一百年来注定要接受的孤独。所以我们经常给这本书贴上的标签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就是被国内以莫言等人为代表所继承和学习的魔幻现实主义。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是读不懂的,也提不起丝毫兴趣。我不会冠冕堂皇地说这是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肯定好看。可能是因为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加之家族里还有重复取名的习俗,让我读着读着就误了方向。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爸爸的经历当作儿子,儿子的经历当作爸爸,不光这点,还有全文老马所要灌输的孤独思想,我也很难体会,这本书读起来对我来说难度相当大。
后来在网上搜索关于著作的资料,原来它的地位可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雨果的《悲惨世界》齐肩。回想起高中看《红楼梦》的经历,虽说能知道故事梗概,但其中关于里面的诗词,医学,建筑等等,还有从中体现的价值观却没有读出来。那么如今的《百年孤独》也是给我同样的感受,我只能以我目前的程度去解读这本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的世界名著。
文中多次描写了男女之事,但这种事在老马的笔下却显得很粗暴。被性欲霸占的双方,日夜享受性带给彼此的欢愉,一次不够干两次,沉溺于两个身体缠绕在一起后所带来的快感。而万事也皆与性有关,人的贪婪与欲望,执着与意念,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与性一样,人一旦沉陷进去,就会无限的迷恋。这恰好也是人性的体现,在性面前,都展现出了人如野兽般的体验,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十二三岁的贾宝玉那时对于云雨之事有好奇,有羞涩,最后是跟自己身边贴身丫鬟袭人。
《百年孤独》中的家族里每一个人都描写了这个过程,你可以看到无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性面前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人最原始的本性。
梅尔基亚德斯说过“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书中梅尔基亚德斯的行为总是不被世人理解,他能够预测整个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命运。所以我理解为他看透了尘世中的一切,最后留下羊皮卷给家族的后人去破译。或许很多人觉得懂得越多是件好事,你能企及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以上帝的视角看着在红尘中不断挣扎着的人们。可是当他洞悉了世间万物时,人世对他来说已经毫无吸引力,这个时候他会觉得孤独无力,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常看到那些具有巨大成就的人,他们大多都是孤独,在那个所处的时代被众人称为疯子。他们是孤独的,但他们却耐得住寂寞,能与孤独和谐相处。整个家族也像是被下了魔咒一般,最终都以孤独为终。百年孤独,四代人的孤独,无一例外。所以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的羊皮卷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看这本书,看四代人从生命的伊始到暮年的垂老,你都会感慨很多,感觉自己的一生或多或少也将会是这样。当所有的繁华幻灭之后,人越老就会越陷入已流逝的苍老时光里,回忆青春时代,从中希望嗅得一丝让自己能够完全沉溺进去的香味,最后老死在过去。
而“因为孤独已经为她筛选记忆,将生活在她心中累计的无数垃圾进行焚烧,并净化、升华了其他记忆,即那些最苦涩的记忆,将其永远存留。”我想老年的我们应该是最孤独的时刻,能够静下来去思考自己的这一生。我觉得人老年的状态会是由年轻时所做的大小事决定的,若坏事的占大多数,年老时会去无限地悔恨;可若好事占大多数,依然会是这种情况,因为你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污点进行放大,所以那些最苦涩的记忆,将其永远存留。
我们都无法成为圣人,但作为一个能够享受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又有何不可?我们都会老去,都会陷入迷惘,都想躲在那些甜蜜的回忆里,都会进行悔恨。当你绝望地哭喊“这样的人生太糟糕了。”老马温柔地摸摸你的头,告诉你说“其实我们都一样。”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是一种被放大到广阔生命的孤独,而我们大部分人的孤独是一个人吃饭看电影,一个人学习听音乐。思想的孤独与生活的孤独相比,我们好像更害怕生活的孤独。也许有人会问若是一个人书看多了,那他的思想还孤独吗?会,那种孤独是没有能懂你的一言一语。每个人对于孤独的定义不同,不管怎样,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与孤独好好相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