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

你会按照传统姓名文化的习惯给自己孩子取“字”吗?

2017-11-04  本文已影响23人  毛哥说教育

作者:毛志杰

导读:在姓名之外取“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人与人之间互相以“字”相称呼代表着一种礼仪与尊重。那么,你愿意在自己孩子20岁的时候,用“取字”的形式送给他一个惊喜的成人礼吗?

首先,我们先来普及以下关于传统文化中取名、取字方面的知识。

古人在取名方面很有讲究,有名有字甚至有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礼仪和传统文化。

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赵云字子龙、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白居易字乐天等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的。直至民国期间,相互间以“字”相称也非常常见。

根据古代传统文化的说法,男子在二十岁前取的是名字,到二十岁成年后才取字,女子十五岁才取字。目的就是作为一种互为尊敬的称呼,一般朋友间称对方的“字”是表示友好,如果直呼其名就是不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变化,“取字”这样的传统文化慢慢被淡化。可以说,“字”的消失,是一种传统礼仪制度的远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字”在人际关系及交往中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通过这样的习俗文化,使人们更注重礼节,更注重仪式,达到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相处”。

那么从今天提倡“文化自信”的角度说,为自己孩子取名字的同时,是不是可以将“字”的传统文化重新发扬光大呢?

也许会有不少反对声,认为一个名字就够了,再取字“纯属多余”。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现在流行起“英文名”的风潮。很多人在已有名字的同时,给自己起个英文名,而相互见以“英文名”相称,似乎成为了一种礼仪和尊重。仔细想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字”其实有异曲同工之效果。

比如说一些人叫马云为JACK以示关系很铁;叫马化腾是Pony才算亲近。更别说像刘德华(Andy)、 梁朝伟(Tony)这样的处于中西方文化熏陶下长大的香港人了。

如果你能用他们的英文名沟通,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他们很亲近的朋友。

所以说,在“名字”之外既然可以多出一个“英文名”,为什么就不能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字”呢?

一切都是氛围、习惯、文化的影响。

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氛围下,是不是可以考虑将“取字”的传统文化提上日程呢?

我孩子在幼儿园时学习英语时,为了适应氛围起了个英文名字,随着英文的学习进度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的初中阶段。其实,我更想在他20岁生日那天,为他取一个“字”,和名字相映成辉,也希望能加深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你愿意在自己孩子20岁的时候,用“取字”的形式送给他一个惊喜的成人礼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