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我想开始写作时,我会想些什么
当我想开始写作时,我会想些什么
文:米斯特蟹
[字数约1800字,阅读时间需3-6分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93154/2928de88350d7d3b.png)
一
前几年的时候,似乎每每到了年末年初,总要写点东西,用以怀念和记录,想不起来上一次年初的提笔是在什么时候了,也因此发现了阅读和写作模式变化的一个倾向——逐渐变成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
书不再读一整本,而是游览于简书、知乎、微信公众号之间,也很容易被娱乐八卦的通知吸引过去,干货还好,很多时候都在进行无意义的碎片阅读,并非主动的和阅读对话,而是被动地接受铺天盖地的信息。
写作又何尝不是呢?以前人和社会都没有那么浮躁,也有更多的闲暇,面对屏幕,端起键盘,一敲就是千八百字,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思绪的文心尤为肆意地发散,感谢那些个慢慢长夜,给了我“吾日三省吾身”的契机,让我在静思己过之时,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某个事件能生成自己的观点,观点或许偏颇,但必定源于独立之思考。
现在的写作,缺乏仪式感、缺乏持续性、缺乏观点性,现在的文字输出无非这三个渠道:
1.基于学校微信宣传,所撰写的新闻事实;
2.基于时事文章的阅读有感,所发表的转发评论;
3.基于学习培训,所记录的感受体会;
4.基于教育经历,所写的叙事、心得、总结、反思等。
以上几类文字,以微信为主阵地,或戚戚于传递育人理念,或汲汲于表露成长变迁,和前几年的文字相比,目的性过于明显,宣传性过于严重,缺乏独特的观点,没有动人的故事,也丝毫没有文学的欣赏价值和阅读的普适性可言。
二
无意中翻看起以前的文字输出的主阵地——QQ空间日志,里面的文章,可读性更强,那时候或许也是我在写作上精力最为旺盛,文思最为饱满,笔触最为细腻的时代。贴几篇标题和文段出来:
《湿润》(散文,2011年3月)
行道旁的树放佛更加挺拔了,枝叶摇摆着,还有滴滴下坠的雨水,一点一滴打到小草的身上,又顺着小草,归入大地。同样的是天空的眼泪,有的直接挥洒向尘土,有的落入湖泊河流中,有的却可以洗净城市绿洲中的那丝铅华,返还真实的自然,但无论雨水的归宿是哪,它都履行了湿润生命的使命。
《行者》(散文,2012年1月)
步行时,双脚连接着大地,这样的触碰让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大地的气息。脚踏实地,不仅是一种严谨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绝佳的生命体验,路是人走出来的,生命也是人走出来的。
《“不怕”才是真的可怕 》(杂文,2011年5月)
殊不知,走得更快,未必就走得很稳;爬得更高,也许就摔得更疼。不要什么都不怕吧,我们活着不一定都得带着信仰,但活着要心存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天地、敬畏良心。虽说,举头三尺的神明,到了现代中国已经悉数嗝屁了,但心中的良知和道德准则却是与生俱来且亘古不变的。
《谁动了你的“人性”》(时评,2011年3月)
面对当年的罪行和今日的矛盾,我们可以恨。恨是一种力量,勾践把恨化为隐忍,奋发而图强了;周总理把恨化为汗水,崛起中华了;阿尔·帕西诺把恨化为筹谋蓄势,重振家族了。而天地会把恨化为打击动力,却因实力不济而反清复明失败了。
本来打算着在简书上报名一个写作训练计划的,但思前想后,模式化的操作、方法论的指导,可能并不适合喜欢天马行空表达的我,其实以前的文学大家,现在的网络写手,没有几人是受过所谓的专业训练的,他们仅靠广泛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结构,自己的独特观点,最重要的,良好的写作和表达习惯。很多大神在知乎、微信、各类博客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笔阵地和固定读者群体。
张佳玮在知乎上上关于“如何保持精力写作”这个问题中,作出了以下的回答,我提炼出他的几个观点:
·想你当晚要写的东西,相处一句话,最真实最简单的一句,然后延伸,把它及其周遭的东西,组织得很美。
·趁流畅时停笔,留着明天待写的一句,休息。
·周而复始,良性循坏,避免仪式化和拖延症。
蒋方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有一个非常单纯地表述:
孤独、规律和专注是最重要的。
基于他二人的表达,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可以总结出——
·孤独(写作环境)
·规律(写作时间)
·灵感(写作核心)
·发散(写作观点)
·专注(写作状态)
三
新年伊始,我之所以讨论写作、表达写作、思考写作,便是要正儿八经地立个flag,从今天起,开始我的“千字计划”,其核心便是:持续地进行一千字以上的主题写作。
短期目标(1-3月):回顾以前的作品,阅读庞杂的书籍,坚持现在的写作,养成持续文字输出的习惯;
中期目标(6-12月):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对象,定期在简书上发表,开设微信公众号,打造自己的写作阵地,形成个人的文字品牌。
长期目标(2-3年):集结自己的作品成册、成书,寻求发表、出版。
Flag虽好,不可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