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之作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021-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若水飘

  日更第三十一天!

  今日所写的这个话题是我从昨天中午读完余华作家的一本书《活着》之后,便一直缠绕在脑海里的疑问和感悟之源。

  说实话,这是第一遍半读这本书,因为之前读了一半便读不下来了,当时脑海里充斥了满满的三个字——太惨了……

  这种惨是无法用言语所能够描述的,各位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在此推荐 微信读书app 搜索余华作品全集 可以免费阅读),不过我认为应该有不少朋友已经阅读体会过这本书里的生活了。

  诚然,如同身受,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的角度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悲惨一生,也让我们读者不自觉的融入其中与富贵一起感同身受,喜怒哀乐。

  更我们觉得我们自己便是主人公,便是福贵,整篇小说到处充满着我们读者自己的影子。

  每当我读到福贵如何失去自己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甚至外孙之时,我都无法想象在失去儿子后如何和一个快要撑不住得了绝症的妻子,我更无法想象再失去唯一女儿时又该怎么面对?以及如何承受自己心中的悲痛。

  于是我便将app关掉直至下次有勇气面对接下来的撕心裂肺悲痛时才开始继续往下阅读。

  就这样,在这情绪与冷静之中反反复复的阅读下去,却不经意发现作者的用词根本就不带任何感情。

  越是悲惨之处,作者描述却越为清淡。例如:女儿的死,女婿却只说了一句话:“我要大的,他们给了个小的”。

  于是等我平静下来后便想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如此的轻描淡写别人的悲惨事件以及悲痛心理。难道是作家没有感情么?为何不在多些—哪些受苦受难的人物的心理描写呢?

  这样不就更能让那些“人物”发泄自身的情感么?

  所以由此我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作家到底是如何对待现实的。

  准确来说应该是如何对待小说中生活在现实之中的各类角色的。

  之后我便想,作者之所以能将恶写的让读者牙根痒,也能将悲痛引的读者泪痕满面,自己却从不丝毫不带任何的感情的进行着笔。

  善也罢,恶也罢,作者却以上帝的视角对待自己的任何角色不带有任何的感情,将善恶视为一体,任其他们各自挥舞于小说之中,挥舞于现实之中。

  所以我便一度认为作家就是自己书中的上帝,是脱于现实的。否则怎么可能将善写的毫无同情心。又如何能将恶写的如此淋淋尽致,甚至有时丝毫不带有任何的人性,这岂是一个正常人类所能做到的。

  但这样便有个矛盾,既然是脱离现实,那么又如何能将其现实的细节描述的那么细腻,那么的真实呢?

  虽说作家可以以上帝视角去写起笔下任何的人物,但毕竟不是真的上帝。又如何能将自己笔下人物的情感描写那么细腻呢?

  直到我一遍又一遍读完余华老师为《活着》一书所写的第一篇中文版自序后,我才慢慢的意识到我的错,这个矛盾便也慢慢的被解开了。

  作家内心其实是痛苦的,起码一名真正的作家内心却是是痛苦的!

  因为他们并没有脱离现实,反之他们比读者甚至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要融于现实之中。可以说他们完全就是生活在书里的主人公,完全生活于书中的现实之中。

  但他们毕竟还是正常的人,他们无法抹除对人性之“恶”的痛恨,更无法抹除对人性之“善”的向往以及同情之心。

  所以,他们是痛苦的,他们一边融入自己创造的真实世界里,一边忍受着对各种人性的不偏不倚,任其发展。

  当然,越是内心痛苦的作家,他们所构造的现实,所描绘的人物,就越能吸引读者,就越能与读者共鸣。

  这便是一本好书必经的创造之路!

                                                    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