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社SW1期写作训练营作业合集读书

你和梦想之间,差的不只是一个行动

2017-04-05  本文已影响170人  6678c89afaee

作为行动派粉丝两年多了,从一步步的了解行动派的理念,参加梦想盛典,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改变自己,也看到自己一步步的成长。

最近,行动派社群出的第一本有关于年轻人成长的书籍《你和梦想之间,只差一个行动》,第一时间就入手了。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它,并且做了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但是感觉还不够,于是有了这篇文章。仔细想了想,发现,其实——

我们,和梦想之间,差的不只一个行动

为什么这么说,行动固然是十分的重要,也是很多伙伴缺少的这部分。

“好好说话”的黄执中老师说过——脑子想的通,说话才能说得通,说话说得通,做事才能做得通。

因此,我们在做出行动之前,一定要理清你的逻辑哦~

而这本书《你和梦想之间,只差一个行动》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功能就是引导我去自发地理清我的逻辑,帮助我更好的行动。

因此,我把我阅读的感受写了下来,希望对于你阅读这本书,或者行动有所帮助。

这本书从四个维度:学习、行动、分享、指南,分别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前辈或者大神,从打破价值框架和思维局限、逻辑的梳理和干货方法论、职场经验分享、成长和交际的建议。

阿润看完了之后,大概有这么一下几个收获和思考:

生活的趣味,工作的质量,与你的美感息息相关

不知道你是不是发现,我们的工作很多的时候都需要ppt。有的人做的ppt的逼格老高了,而有的人的ppt则是停留在90年代。

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包装美化”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在现在的商业社会,大家其实都在看“脸”。(p181)

这个“脸”不仅是你长的如何,也是你做出来的工作成果如何的体现。

我之前一直很不理解,一个人做好内在就好了,那么注重外在干嘛呢~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美”也是你内在东西的体现,同时也是你想表达,你想给人留下的印象和感受。

说道工作成果的体现,文中还提到一个例子:前索尼前任总裁大贺典雄说——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价格、性能上和竞争对手相差无几,但是我们的产品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设计感!(P67)

另一个例子是:在韩国,就算一个小店只是卖10块钱的面膜,店面的装修也是颇费苦心,陈列起来毫不马虎。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

一方面:用审美和见识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容易获得更多人的喜爱

另一方面:审美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我们不但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心情,也可以从中创造出财富和价值。

时间,真的是我们唯一的货币吗?

书中有一个概念“时间货币”(p56),提到:时间是我们唯一的货币。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时间这个资源来换我们想要的东西。(健康、幸福、财富、成就等等)

时间真的只是我们唯一可以用作交换的货币吗?我们真的可以用我们的这个时间的资源去和我们想要的东西做交换吗?

想到电影《时间规划局》里面人们通过“时间货币”来交易的画面,阿润个人认为,在时间这个角度来说,交易的货币 也许 用李笑来老师提出的“注意力”这个词来形容,更加准确一点。

时间是一直在流逝的,不可控制。而注意力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它又十分的有限。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才是我们唯一的货币。

我们用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去创造财富来和我们想要的东西做交换,或者说,我们把我们优先的“注意力”用在我们认为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幸福、健康 或者 事业的成功等等)

当意识到这个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的时候,就越发地去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注意力。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要好好想想,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去哪了?

关于那些对“年轻人”成长的忠告

其实,对于二十多岁的阿润个人来说,对于成长的迷茫的困恼思考了不下百次。诸如“毕业要选着什么样的行业”、“要去北上广深打拼还是留在自己的城市”、“如何对于自己未来进行规划”、“要从事本专业的事情还是另辟蹊径”等等的成长的烦恼,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你的困恼?

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也不可能给出专属于你的答案。

但是,书中很真诚地告诉我们——成长,是尝试出来的。(p91)

一句多么朴素的话,但与此同时,又有多少人是不懂或者在纠结着“到底哪个才是最适合的”

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适不适合你?(你和梦想之间,只差一个行动)

如果你暂时没有找到适合你的答案,书中又给出了另一个建议——那就请先别急着扔掉你的专业,你的专业一定会涉及工具的学习。

熟练地练好你的工具,然后想办法如何让你的熟悉的工具在时代中有它们的用处。

也许又有的朋友会问:找到了学习方向,那么手艺或者工具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赚钱呢?

最后一条建议:在没有展现出一流的专业功底之前,你是没有资格要价的,谨记:先做一流的人,再拿一流的回报。

作为一个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对于未来依旧迷茫,但有的时候,我也会对自己说:瞎操那些心干嘛呢?做好现在的自己呗,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就好。你觉得呢?

你有没有关于“未来十年职业规划”的烦恼呢

其实,可能这也是一个困扰很多刚毕业的同学的烦恼吧,真的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呀,要么就随便找一个凑活着,要么就犹豫不决迟迟没有找到满意的。

书中对于我们二十来岁这个年纪,提出了一个真诚的套路:先做能力规划(p169)

作者对于他自己二十多岁的年纪的时候,也对工作没有什么概念。做的工作只要单位不坑人,他总觉得有学不完的东西。比如:演讲、写作、项目管理、ppt、时间管理等等。

当作者多年的能力储备有了质的变化的时候,便有了选择的权利。才是后来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

这个套路,个人认为很适合刚毕业又迷茫的伙伴们,当我们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从能力储备的角度出发吧,你想学会哪些技能、拥有哪些的能力,就去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也许比我们将就或者纠结要强的多。

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和你梦想的工作之间,也许就只差一个行动了。

最后,想聊聊我们“幸福感”

说到,“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东西和人生的理想一样真实——学历、房子、车子、孩子、爱 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是汗水、献血、还是身体的健康。”

所以,每个人都很焦虑、希望什么都要快。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的越快的时候,我们就越难地停下来好好地思考,我们开始的时候,为什么出发的。

书中提到两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趣(p51):

1.顶级的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子,顶级的车子,顶级的名声,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

2.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真的吗?真的真的是这样吗?

阿润个人的答案是的,因为,我们总想要的更多。

记得之前有个采访的节目,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大爷:

记者问:“大爷,您幸福吗?”

大爷回答道:“我不姓福,我姓陆”

幸福的来源是什么?看完书之后,我想了很久。目前的答案是“知足”,对于当下一种知足的状态。充分地享受当下的这种状态。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满足,因为我们想要的更多。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我们已经拥有了多少。

做个小小的ending

看完这本书,阿润的感受有关于 美感、时间货币、个人成长、职业规划、幸福感 五个部分。其实这本书还有其他领域的介绍,比如:构建知识体系、职场的建议、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 等等有趣的文章。

分享一句书中很喜欢的话:“所谓的理想主义者是实现了理想的人,而不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

所谓的我们和我们梦想的差距,究竟是不是只差一个行动呢?未必。但是行动起来、实践起来并保持着你自己的节奏去走,你肯定会离梦想越来越近的。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未来很美,一起向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