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胡诌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我在地球等你

今天去电台感受了一下录制节目的氛围。

有点小失望!

本期栏目嘉宾是一位作家,他的文才如何姑且不论,只说他对录制节目的概念,完全没有认识。

可是在他忍俊不禁的表现背后,我认为还是准备工作的不足。

1、受邀嘉宾对节目风格的不熟悉。访谈类节目不仅有论点支撑的文化内涵,嘉宾与主持的现场发挥,更有专业的谈话技巧和方法。但是这些都是专业类的要求,不是业内人士的嘉宾一时半会无法掌握,也不要求掌握。最简便的办法,其实是找准主动脉,那就是节目风格的脉络。风格相似,就接近靠谱的论调。不求出彩,至少也不会显得突兀,不会让人吃一口米饭就觉得夹生。如果连风格都风马牛不相及,那就只能建议,您还是得多看两期节目才行。或者,我们的准备工作是否要仔细到一字一句。哪怕是访谈类节目,也要准备好台词才好!

2、节目形式枯燥无趣,没有亮点。这一块涉及策划者的思路,不好揣测,除非你有更好的意见可以更替之前的方案。所有的故事千篇一律,没有亮点不说,故事内容严重削弱,更多的谈的是创作者的感触,意义不大。故事的纵横与现实的穿插更是没有,作家也许笔下生辉,但是访谈类节目不仅要求找到故事,讲好故事,更要求语言描述能够联系现实,有跳跃的思维,进一步引申,大面积铺开,如此诙谐生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也许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部分主持人的引导很关键,嘉宾的内涵和发挥也很关键。需要知识面,更需要契合度。能做成精品的栏目都要花费一定的功夫的,也需要思想碰撞的火花。如果没有要求,那就很简单了。

3、场景设计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不一定局限在导播室,也可以前往田间地头,乡镇村郭。如果不能前往,可以模拟一个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将给大家讲故事变成带着大家去郊游,也许又有另一番独特的感受。

胡诌了半天,嘴上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隔行如隔山,也许更应该听听业内人士的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