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早教

你是否觉得有时候自己很不受欢迎

2017-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紫之晴空

今天早上,上班路过小区的门口,恰好一对青年男女也走了出来,走到门口的时候,这时突然顿住脚步,对男生说道:“哎呀,我包落到屋里了,你陪我去拿吧。”

男的自然的停住脚步,一边转身向回走,一边不经意的说了一句:“你呀,就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

女的听完这句话,反应很激烈,大声说道:“你才是丢三落四的人。”

男的貌似也没想到女生会这么大的反应,回了句:“只是一句话而已。”

“……”

此时的我已经走出小区,距离他们有一段距离,但远远的还能隐约听到他们的争吵声。我也在想“没错呀,就是一句话而已,至于的嘛。”

思考良久,忽然感到一阵恐慌。当男生说出“你呀,就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这句话时,他自己肯定没有意识到,这实质上是一种极不负责,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

仅仅因为女生没有拿包,就肆意地对她进行了负面地评价。这不仅让听的人很不舒服,更体现着说话的人低下的情商和教养,即便是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人,也不能直观武断的说出这种话。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肆意评价别人的时候那么的轻易、那么理所当然?

想到这里,我惊恐地发现从小生长的环境竟然就是这样的。

中国到现在为止,许多家长和子女交流的时候从不考虑子女的心理感受,接受能力,只顾着输送自己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在乎子女做事的初衷。他们会通过一件小事、小错误强行上纲上线到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上。

比如:

“儿子,你袜子洗了吗?”

“还没,我等会洗。”

“等会什么!你这人怎么这么懒惰!做事就不能麻利一点么?”

这里,母亲同样通过没洗袜子,直接得出儿子是个懒惰的人。但这里的儿子一定懒惰么?他可能是一个每天熬夜到凌晨学习的勤奋少年呢?

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久而久之会误以为这样的交流方式是亲密的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方式。

当他的性格成型以后,高中大学期间便很难再纠正过来。而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会把这种交流方式潜意识地带入到未来的生活中去,然后随时随地让身边的人不舒服。

比如,

“我为什么这么胖啊。”

“你好吃懒做呗。”

“……”

“我想去图书馆了。”

“你整天都在图书馆,就是个书呆子。”

“……”

“我今天不想跑步了。”

“看吧,我上次就说了你是一个做事半途而废的人。”

“……”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上述例子被攻击的一方,还会愿意继续和对方做朋友吗?如果会也是因为对方有可利用的价值。否则,没人想和一个总是说话让人不舒服的人聊天。

我们都明白为人处事的重要性,但在学会为人处事之前,应该先学会如何说话。

很多人会说场面话,会拍马屁,会打官腔,对待不熟的人时,尊重对方,语言得体。

但关系越近,越亲密,反而随时随地都在指责、贬低。贬低是一种伤害,而你不会随随便便的去伤害一个陌生人,因为可能会挨揍。

我们在给别人做出负面评价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潜在逻辑是:我不是这样的人。而进一步思索,这种逻辑的背后隐藏更深的含义是:他是这样的人,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比他高尚。

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贬低别人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内心自卑,总是在潜意识中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舒适。这种行为的本质是自私、自负、不自知的表现。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日常行为和说话习惯大多来自于父母,因为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久。

想要孩子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小朋友,首先做为父母的就得会说话,知道怎么聊天,可能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引起别人很大的反感,这就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

一个正常的聊天的运行方式是:讲故事,谈感受,少评价,就事论事,少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干的事联系到一起。学会就事论事,或许你就慢慢的受大家的欢迎了。

了解你身边的困惑,尽在“炫星玩具城”,扫下二维码加个关注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