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爱、金钱和孩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2020-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高考周冬冬老师

前段时间,一朋友向我诉苦:我家女儿可真是气死我了,烂泥扶不上墙,学习成绩太差了,我天天操心操肺的,为了她,花了那么多钱请好的家教老师,她仍是老样子,连家教老师都说是无药可救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频频出现,作为父母,却不知所措,只能牢骚满天。

还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我为了你,付出了无数心血,可你来句“无所谓”“谁要你这样做”……

听到这,你是否顷刻崩溃?

崩溃也没用,这是对孩子的道德绑架,不是所谓的真正的爱。

01

那该怎么做,才算真正地爱孩子呢?

《爱、金钱和孩子》一书将为你解答!

本书副标题是育儿经济学,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英国、北欧、美国到中国和日本,研究了经济约束和激励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以及好的教养方式是什么。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美国育儿文学书籍,更是一部探究当代育儿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因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豆瓣评分7.9,得到全球数十家媒体的关注,以及众多读者的热评如潮。

本书作者,马赛厄斯.德普克,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另一位作者,法布里奇奥.奇利博蒂,耶鲁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其论文荣获201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高度评价作者和这本书:两位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整合和阐释了来自多个学科的大量证据。这本雄心勃勃的书详细论证了家庭会如何影响孩子的社会和经济命运。

02

从书名,我们都会认为这本书的主题是,父母以爱的名义,用金钱去培养自己的孩子。

可这本书探讨却是另外一个主题:你是真的在培养你的孩子,还是在扼杀他?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你知道吗?

其实全世界的家长,都一样,分为这几类:

001专断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在50年代以前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的父辈。

002放任型

这个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北欧一些国家也是这样。

003权威型

这是一种软性的专断,以父母的高身份来强压你,来跟你讲大道理,比如你看爸爸妈妈都是中科院的院士,你应该如何如何?

根据家长的三种类型,可以对应到你属于哪种?你是不是在推娃呢?

推娃,就是你要把孩子推到哪个地方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其实这就是育儿观念的问题。

它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哲学范围和不同的宗教之内,它是有区别的。

但从目前来看,中国跟北欧面临着最严重的问区别。

比如在中国,孩子要去一个好的初中,上一个好的高中,然后好的大学。

可北欧国家不会这样,不是他们不爱孩子,也不是没钱供养孩子。

那是因为在北欧国家,机会是公平的,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读到一等的大学。

所以北欧的家长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在跨独木桥,每个人都非常紧张,尤其每个家长更紧张。

特别是现在,离高考越来越近了,父母总觉得要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事情。

03

父母这样做,是真的为了孩子吗?

你可能存在这种邪恶的念头:你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梦想,或者说有个愿望没有实现,然后你非常想让你现在的孩子去替你实现……

如果你这种念头,那你真的是太自私了。

因为两代人之间有一个年龄差,其实就是有代沟。

你要说我们没代沟,那是开玩笑的,你懂现在的00后10后他们想什么和要什么吗?

你真的不懂,也许你是80后或70后,甚至是60后,那70后想的问题能跟60后一样吗?

60后想的是吃饱肚子问题,70后想的是我们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而80后想的是我们怎么样去养儿防老……

为什么呢?因为80后是中国第1批,而且是唯一一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计划生育的一批没有兄弟姐妹。

那该怎么办?其实是没办法的。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年代的人,你跟你的孩子之间都是有代沟的。

你为了孩子成长得好,发展得好,就会去用很多钱,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我砸锅卖铁也要让你怎样怎样,其实这就是钱的问题。

这一点,在我小时候我爸妈经常这样跟我们说,现在依然如此。

04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如果你真的爱他,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就前面我那朋友对女儿的学业焦虑,她都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就给孩子请家教老师。

这很明显是家长的想法,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这种反叛心理,是非常正常的。

因此,作为家长,你首先要考虑好,你当初怎么样,你孩子又是怎么样,孩子不是为你打补丁来的,你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个人主意,让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果你连这些都保证不了的话,怎么配当别人的父母?

总之,你爱他可以,你给他花钱天经地义,可如果你要是为了炫耀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如何去左右孩子的未来,那你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父母。

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