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诗教思想2

2021-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苹果树

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篇》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认为,对于诗、经典和文化传统的学习,一定要能够运用于实践之中,所谓“明体达用”,就是明确把握其根本的精神实质,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如何引用《诗经》?——断章取义,截取《诗经》之篇章,运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比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

《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一章)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二章)

《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

可见孔子认为诗文典籍的学习首先要不断叩问根本精神,其次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4,可以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就是表达感情,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准确充分而且优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谓观,就是观看,通过诗词民歌可以了解四方的民情习俗。

所谓群,就是交朋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所谓怨,就是讽刺,文雅的来表达愤懑、怨艾的情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