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教育,我们能做些什么?
未来,看似与我们现在较为遥远,却与当今紧密相连。现在的一切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变化趋势影响着现在的抉择。对于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代替。”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到底要教育出怎样的人,这些人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怎么做?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培养具备这些能力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没有,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从自身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一大推的问号不断袭来,越思考这些问题越让我感到震撼,同时伴随着些许的焦急、忐忑和无助。
回看现在的教育,无论大中小城市,还是乡村,永远关注的是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更别落下的太远。别人会,我们也要会,别人不会的,我们还是得会。因此,家长和孩子常常为了再提高一分两分而忙碌的奔跑于学校与补习机构之间,可能此时孩子的成绩已接近满分,即使是艺术类的辅导也不过是为了能够在竞技比赛中荣获佳绩!老师不满足,家长不满足,孩子没办法,这是普遍现象。整个社会仿佛关注的焦点永远是分分分,对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心灵和身体都显得莫不在乎,教育变得太功利化,学生就像玩偶一样,没有灵魂,任人摆布。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吗?真的令人堪忧!
世界历史经历了三次的工业革命,每一次的革命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已惊人的速度增强。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科学研究即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刚刚发表的一个科研成果,在极端的时间内就能生产成产品投放于市场,而其所产生的作用和关联也越加巨大和紧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将知识转化成产品的时间大概是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概是10~20年,第三次科技革命大概是2~3年,现在这个数据还在急速缩小。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人工智能发展又如此迅速,我们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和未来,绝对不能只关注分数!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依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有些有肉有灵魂的人,有个人思想和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人!是人,而非工具!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民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为教育指明了方面,她的提出即符合于现今国家发展的需要,更切合未来人才的标准。要使“核心素养”落地开花,我想关键还在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且非凡的道路,所有愿意为教育献身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们定会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汇小河成江海,最终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