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男子13岁时捡到皇后之玺,上交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找上
文·段宏刚
1955年出生的孔良忠是陕西咸阳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他的性格虽然有些内向,却有一副热心肠,街坊邻居有什么事,只要向他开口,他都会尽力而为。
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是孔忠良身上鲜明的标签,这些标签让他在父老乡亲中间的口碑一直不错。
自己一生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孔忠良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记得自己做好事以后,自己的心里会很满足很长一段时间。
2012年的一天,孔忠良扛着农具准备下地干活,刚走出院子大门,就看到村支书带着几个陌生人上门找他。
原来,这几个陌生人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们此次前来是邀请孔忠良前往西安参加陕西省文物部门组织的表彰大会。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一番后,孔忠良经过努力回想,似乎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要邀请孔忠良参加这个大会?这还得跟孔忠良44年前所做的一件好事说起。
1968年秋,孔忠良不过是一个13岁的读小学的少年,一天下午放学,他因为值日,要打扫完教室的卫生才能离开。
干完活,孔忠良背着书包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没人陪他说话,他感到无聊就边走边玩,看到土路上有小石头就一脚踢开。
经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时,孔忠良把脚下一块小石头顺势踢进了河里。石头落水的刹那溅起了水花,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
经过河水的冲洗,被他踢进河里的,躺在河床上的石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白色,看起来很漂亮。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孔忠良脱掉鞋子,卷起裤管,走到河里捞起了石头。接着,他搓洗上面的淤泥,仔细一看,这块石头竟然是一块洁白如雪的玉石,表面刻有一些奇怪的图案,以及一些他不认识的繁体字。
一时拿不定主意,孔忠良先决定把石头装进书包,拿回家让父亲看,也许父亲能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
一家人吃过晚饭,孔忠良准备写作业时,把白色石头拿出来交给父亲孔祥发看。
孔祥发接过石头,立马打量起来,紧接着抬头大声问儿子:你这是哪里弄来的?
孔忠良说:下午从河里捡到的,它的背面还刻有文字。
孔祥发翻转玉石,借着微弱的光亮仔细端详起来,上面的汉字他也不认识,就连刻在玉石上面的图案,他也看不出门道。
但根据经验判断,孔祥发猜测这块玉石应该是一枚印章。
随后,孔祥发找来墨水,给印章上蘸了墨,在白纸上盖了几下,印在白纸上的字他还是不认识。
一家人经过商量后敲定:应该找文物部门去鉴定,在鉴定结果没有出来前,家里人要守口如瓶,对外不能说这件事。如果鉴定结果是普通的工艺品,到时拿回家就行。如果是文物,就直接捐献给国家,这个东西绝不能落到文物贩子手里,这样也算是给国家做贡献了。
同时,趁着这次机会也能带孔忠良去省城见见世面,儿子已经十几岁,还没有去过省城。
打问好地点和路线,大约10天后,孔祥发带着儿子孔忠良坐了3个小时的汽车,才赶到位于文昌门内的陕西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
进入馆内,父子二人非常兴奋,认真地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历朝历代的文物。
一名工作人员路过他们身边时,孔祥发连忙上前说道:我有事要见馆长,你能引荐一下吗?
工作人员问他为啥要见馆长,孔祥发只说有东西要给他,至于什么东西,他并不明说。
工作人员打量了一下父子二人,此刻正好有空,就没有为难他们,径直带着他们去了馆长的办公室。
看到馆长,孔祥发才从怀里掏出白玉石印章,说道:娃儿前段时间放学路上捡到一枚印章,你看看是不是文物,这东西对你们有用不?
馆长笑着给孔祥发父子让座,又让工作人员去准备茶水,然后接过印章端详起来。
突然间,馆长两眼放光,惊讶地说:这是一块新疆和田羊脂玉,材质非常不错,老乡是哪里人啊?
孔祥发说:咸阳韩家湾的。然后用胳膊碰了碰旁边的孔忠良,说道:快给馆长伯伯说说你是怎么捡到的。
听完孔良忠的讲述,馆长连连夸赞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随后,馆长从抽屉里拿出印泥按在印章上,又随手找了一张纸盖了下去。
见多识广的馆长看了很久,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也不敢确定印章上是什么字。
工作人员给孔祥发父子沏茶回来,馆长随即吩咐他去找馆里的文物专家过来开会鉴定。
开完鉴定会后,才确定印章上的四个字是“皇后之玺”,上面的图案是螭虎,传说中的龙的九子之一。
专家们最终确定,这枚印章应该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古代皇后的玉玺,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高,它的具体出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获知。
当孔祥发得知这是一件很珍贵的文物后,心里由衷的高兴,当即表示愿意把它直接捐献给博物馆。
馆长和文物专家都被孔祥发父子的善举感动了,对他们拾金不昧的举动深表感谢。
通常情况下,谁捡到文物,文物工作人员要多次上门沟通,并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后,才能让捡宝者顺利捐出。
这下可好,孔祥发父子的思想觉悟很高,主动找上门来捐献,这种情况在以往并不多见。
大家聊了一会儿,对眼前这个朴实的农民更加感动。馆长当即表示,可以给他们申请一笔奖金,并颁发荣誉证书,用以鼓励他们的善举。
孔祥发一听这话急了,连忙摆手说:真的不用了,这个文物是娃儿捡到的,它本身就属于国家的,我们不需要鼓励。
孔祥发接着说:我们如果为了钱,就不会亲自带来文物给博物馆上交了,可能早在私底下就找人卖了。
馆长点点头,明白这些话的道理,但心里还是有些过意不去。
当孔祥发刚走出馆长办公室,馆长就匆忙把现场的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凑出20块钱,追上了孔祥发父子。
馆长拉着孔祥发的胳膊说:老乡,这是我们博物馆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你们来一趟也不容易,总不能让你们把路费都搭上了。
孔祥发说什么也不要,最后,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把钱强行塞进了孔祥发的口袋里。
孔祥发父子来去匆匆,时间仓促,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们的联系地址,但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为了搞清楚这枚印章的出处,专家们大量地查阅古代的文献资料,终于在《汉官旧仪》上发现了这样一句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
把这枚印章跟文献记载里吕雉皇后所使用的的印章,在形制、样式、印文内容和字数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最终确认,这枚印章属于吕后的没有错。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在刘邦还没有成就大业时就嫁给了他,刘邦在创立西汉王朝后,她自然也被立为皇后。
玉玺是古代帝王证明自己地位和身份的物证,我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确立了印玺制度,秦始皇是首位拥有玉玺的人,自秦始皇之后,皇帝和皇后都有象征身份的玉玺。
古代每一个皇帝的玉玺实际上很多,上面刻的字有“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等等,但有一枚玉玺很特别,它就是“传国玉玺”,始于秦始皇,被历代帝王代代相传下去使用,正面刻有李斯用小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代表最正统、最合法的执政信物。
自秦始皇之后,谁如果登上皇位,手中若没有传国玉玺,会被讥讽为“白版皇帝”。所以,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里,传国玉玺成为许多人觊觎的目标。
末代皇帝溥仪后来把手里的玉玺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但经过鉴定,发现并不是传国玉玺。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在哪里,至今没有人知道下落。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任皇后,她的玉玺大致仿造了“传国玉玺”的样子,所以说,吕后的玉玺同样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至于吕后的玉玺为何会流落民间?
文物专家研究后推断,应该是吕后去世之后,把玉玺做了陪葬品。后来,吕后陵墓被盗,但这枚玉玺太小没有被盗贼关注到,导致它一直遗落在原地。
孔忠良家住在咸阳市韩家湾,距离吕后与刘邦合葬的陵墓只有1公里路程。陵墓被盗后,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导致玉玺被洪水带进了河道。在某种机缘巧合下,13岁的孔忠良意外地捡到了这枚玉玺。
如今,“皇后之玺”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观,对现代人研究秦汉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2年4月,陕西省成立了“陕西省汉文化保护基金会”,为了表彰曾经为保护历史文物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当初捐献文物的人。
为了找到当年只有13岁,如今是年近花甲的孔忠良,工作人员四处打听消息,并采访了当年参与过此事的老领导和员工。
随着线索不断丰富,他们最终在陕西咸阳市下辖的韩家湾“狼家沟”村找到了孔忠良。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孔忠良当即表示,当年的20元路费已经是“巨款”,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国家没有必要再给我补偿了。
经过工作人员,以及村领导的耐心劝说,孔忠良最终同意接收荣誉证书,并参加表彰大会。
在表彰大会上,孔忠良被评选为“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并作为代表在大会上讲了话。
站在台上,孔忠良操着一口地道的关中话说道:希望这枚国宝可以好好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后世子孙都能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那些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是我国的瑰宝,保护它、爱护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年主动捐献的行为,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我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
当这样的话从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民口中说出,台下的记者和嘉宾们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