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谈感情,太伤钱!(读《聊斋志异》中的《宫梦弼》)
《聊斋》中的很多故事都带点儿杰克苏的意味,无德无能的一个人,莫名其妙就被妖精神仙之类的异人看中,躺赚了许多好处,让人除了羡慕,无话可说。

可是《宫梦弼》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报偿。故事讲透了感情与金钱的平衡。
保定有个“财雄一乡”的富翁,名叫柳芳华,为人慷慨好客,一请客就是百十人,朋友们经常借他的钱不还。其中有一个陕西朋友,名叫宫梦弼,他倒是从来不要财物,只是每次来到柳芳华家,一住就是一年。这人性格潇洒,谈吐文雅,柳芳华总和他在一起。
柳芳华的儿子柳和,称宫梦弼为叔叔,每次放学回家,他就和宫梦弼一起玩埋金子的游戏,他们揭开地上铺的砖,把石子埋进去,家里五所房子几乎全都埋遍了。
过了十多年,柳家的财产逐渐挥霍光了,食客朋友纷纷离去。柳芳华不惜出卖不动产来招待客人,柳和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挥霍,结交小朋友,柳芳华也不管他。
后来柳芳华病死,家里穷得叮当响,幸亏宫梦弼自掏腰包为柳芳华办了丧事。柳和更加感激宫的恩德,家中大小事情都委托给他。宫梦弼每次从外边回来,袖子里必定带些碎瓦片,进了屋,就扔到阴暗的角落里。

柳和常为家贫烦恼,宫梦弼说:“你小孩子家,现在还不知道真正贫苦的滋味!别说没钱,哪怕现在就给你一千两金子,你也会马上花光。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贫?”
宫梦弼后来告辞不返。柳和家逐渐穷得不能自给,家里的东西也卖完了。
柳芳华当初给柳和定下了无极县黄家的小姐为妻。但黄家听说了柳家现状,就想悔婚,柳芳华去世,黄家也没来吊唁。柳和守孝三年后,母亲让他上黄家定下婚期,因为黄家家境好,她以为柳和早点儿成亲,肯定能得到岳家照应。
可是老黄听说柳和衣履破烂,就不让看门的放他进门,叫他筹措一百两银子再来,否则就退婚。
柳和无奈痛哭,对门有个刘姥姥很同情他,给他饭吃,又送他三百钱,劝慰他回家。
柳和回到家后,柳母气愤,但也没有别的法子,想既然亲家叫筹措一百两银子,只能去找柳芳华的老友们帮忙,那些人80%-90%都借过他们家的钱,都还没还。
柳和说:“过去我爸那些朋友,都是图咱家的钱来的,我要是现在驾豪车去,借一千金也不难;眼下咱家一贫如洗,谁还去想过去跟我爸的交情?而且我爸当初借钱给人的时候,也从没立过字据或找过中间保人,去讨债也没有凭据啊!”
柳母坚持叫他去,柳和去了二十多天,果然一文钱也没要来;只有戏子李四,因为从前受过柳家的恩恤,听说他家境况,送了他一两银子。母子大哭一场,绝了讨债的念头。
老黄叫女儿改嫁,黄姑娘拒绝。老两口一天到晚骂女儿,她也不在乎。没多久,黄家夜遇强盗,强盗用烙铁逼他们说出藏匿的财产,老两口子差点儿送命,家产也被洗劫一空。又过三年,有个西方来的商人慕黄姑娘出名的美貌,愿意下五十两银子的聘礼。老黄就答应了。
黄姑娘于是撕破衣服,把脸抹脏,半夜离家出走,沿途要饭两个月才到了保定,投奔柳和。
一家三口团聚,但是生计艰难,一天只能吃一顿饭,黄姑娘还安慰婆婆说,这比先前讨饭的时候已经幸福多了。
黄姑娘在婆家偶然走进一间杂草丛生的房子,发现角落里原先宫叔扔的那些碎砖瓦砾,都已变成了银子。柳和得知,就赎回了原先典出的所有屋子,屋子砖下都埋了银子,柳和从此暴富,更胜从前。
他想着宫叔教导的“男子患不自立”的话,发奋苦读三年,考中举人,然后鲜衣怒马,带健仆十余人去无极县拜谢刘姥姥,送钱又送新衣,还邀请她去自己家看看爱妻。刘姥姥发现柳和的媳妇就是黄姑娘,也是万分惊讶。
黄姑娘逃婚之后,西方商人索还聘礼,老黄已经花了一半,只好卖房偿债,如今也是穷困潦倒,听说柳和发迹,只能叹息后悔。热心的刘老太太就跑去向他们报告女儿的下落,劝他们去投靠女儿。
老黄也是贫穷难耐,于是找到保定柳家。家人也不通报,好不容易拜托一位女仆传话,得知女儿女婿在招待客人。那女仆给他备饭,送他五两银子,次日出门时撞见柳和,柳和以为他是坏人,要把他抓去衙门,那位女仆谎称老黄是自己舅舅,替他解围。
老黄老婆思念闺女,假扮成卖花的,跟了刘姥姥一起来柳家,看到闺女过得舒适奢华,胜过以往娘家富裕时,百感交集,承认错误,黄姑娘原谅了父母,但是知道丈夫还在记恨,所以暂不让他与父母相见。
柳和看到黄母与自己媳妇促膝谈心,以为对方是村妇,大怒,刘姥姥谎称黄母是自家亲戚,柳和才致歉,又问刘姥姥:“黄家那老畜生还活着吗?”
刘姥姥说黄家还好,只是太穷,希望柳和能念及亲戚情谊,帮衬一把。
柳和气得直拍桌子:“当初我被他赶出门,要不是姥姥您给我一碗粥喝,只怕我就死在外乡了。念他的情?我不扒他的皮就不错了!”说到气头上,就站起来跺脚骂。
黄姑娘大怒:“我父母再不仁义,我可没有对不起你吧?老娘千里迢迢跑来陪你吃一口苦饭,手都冻裂了,脚都流血了,哪里辜负你了?你凭什么当着我的面骂我爹妈,是不是不想过了!”
柳和这才收了怒气走开。黄姑娘临别给了母亲二十两银子。
后来柳和怕老婆不高兴,派人把岳父母接来住,给他们道歉,为他们换了新衣服新鞋。老黄两口子毕竟惭愧,不肯长住,告辞时,柳和送老黄一百两银子,说:“那个西方商人不是给您五十两聘礼吗?我给您加倍。”然后派车送他们回去。
蒲松龄认为柳芳华虽然为朋友散尽家财,但是能交到宫梦弼这样一个好友,也就值了。做人还是应该大方一点。他还举例说本乡有个吝啬鬼,生怕人家知道他有钱,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吃糠咽菜,也不肯好好待客。晚年每天只吃榆皮粉,最后营养不良而死,都没来得及交代儿子们银子藏在哪里,最后连棺材都买不起。
蒲松龄还用孟尝君和春申君的典故来比喻柳芳华,其实这个可比性不是很高,人家孟尝君和春申君豢养食客是为了政治上的企图,柳芳华并没有这样的抱负。事实上,他养食客朋友倒更近似于《金瓶梅》里 的西门庆,结交一群蹭吃蹭喝的兄弟,真到他死后家境衰落了,那些受过他好处的人没有一个肯来帮忙的,不落井下石已经很不错了。
故事的名字叫宫梦弼,其实真正主角是柳和。
柳和的父母大概都是出身富贵人家,一辈子没吃过苦,也不懂得人情世故。柳芳华不善于资产经营和财务管理,一辈子就是任性挥霍------还不是挥霍在自己身上,而是挥霍在酒肉朋友身上,大概是因为这些朋友能给他提供情绪价值吧?
可是这些朋友中,真正值得交往的,只有宫梦弼,偏偏宫梦弼从不向他求取钱财,反而暗地里为他攒钱,帮他料理后事,还教育了后代。
交朋友就像娶老婆,并不是多多益善。肤浅的友谊千篇一律,无价的情义万里挑一。
柳芳华倾家荡产,换来一堆势利小人作朋友和亲戚,连挑中的远乡亲家也是妥妥的势利眼。这也是一种吸渣体质吧?好在,一群狐朋狗友中,居然还有个宫梦弼,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而柳的老婆,在他死后依然执迷不悟,还叫儿子去黄家求助,要求儿子去各家讨债,无一不是自取其辱。
宫梦弼显然是个修仙的人,所以他对柳家没有物质要求,反而利用法术帮柳家攒钱。更重要的是,他教给柳和做人的道理: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贫?
身为独立的社会人,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不能自立。什么是自立呢?狭义说,是独立生存、养家糊口的能力。广义说,除了经济能自立之外,精神上也应该能自立。孤独的人生固然有点寂寞,但是因为灵魂苍白而害怕独处,不能识人,招来众多良莠不分的朋友陪伴自己、提供情绪价值,从而无意义地消耗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富------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柳和从父亲的一生和宫叔的教导中吸取了教训,他自身的经历更是给了他当头棒喝。跟父亲有交情的岳父岳母居然能把衣衫褴褛远道而来的女婿拒之门外,几乎饿死他乡。倒是素不相识的刘姥姥能给他一饭之恩。
欠了父亲债的阔朋友们,别说周济一下他们母子,连该还的钱都舍不得拿出来。倒是那穷戏子还有一点人情味。而黄姑娘这个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也是素未谋面的,居然肯为了他而乔装改扮混迹丐帮(当然不是黄蓉黄姑娘那种)几个月,自己送上门来嫁给他,跟他吃苦,可谓是仁义礼智信俱全的贤妻了。
宫叔法术变出来的银子救了柳和一家,但宫叔的教导真正救了柳和这个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宫叔两者都做到了。
如果柳和只感念宫叔赠银,从此就安享财富,那他还不算真正得救。在他致富之后,依然保持危机感和上进心,发奋苦读考中举人,才算真正成长为自立的男子汉。
中举之后,他才回去报答救助过他的刘姥姥,因为至此,他才是真正翻身了。从此之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初次读这故事,觉得柳和发迹之后不够平和,太小气。他对登门的岳父母是很冷漠刻薄的。当然,因为未曾谋面,他并不认得自己的岳父母,不过,如果是他父亲在日,应该不会对衣衫褴褛的陌生老人大骂“奸宄、村妪”。要把人家捆去官府,还要拔光人家头发。
可是细想想看,当日他父亲不就是因为太过热情,乐善好施,以至于招了许多打秋风的无聊人物上门,这才日渐荡尽家财的吗?所以,发迹之后的柳和并没有像父亲当初那样天天大宴宾客。当然,他也请客,也有社交,但他更会谨慎识人,不再轻易浪费自己的情感和金钱。
人们常困惑,为何曾经挫折的人格外冷漠,其实真正原因是,只有经历过人生低谷的人才能格外看清人性。俗人只能看到柳和发迹后的趾高气扬,谁能体会他当初衣衫褴褛冻饿交加、被岳父拒之门外时的崩溃和绝望呢?人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你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别人也大多不可能真的有多么在乎你。
黄姑娘是个好女孩,有时候人品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原生家庭。老黄趋炎附势爱财如命,教出的女儿倒是守信仁义,最后她也得到了好结果,苦尽甘来,丈夫宠她,她是家里的皇后,这是她应得的。
她虽然不满父母的做法,却没有失落孝心。因为“郎忿不解”,她只能偷偷与母亲见面,暗地周济父母。
能体谅丈夫的心情,不去道德绑架丈夫,这是难得的贤良。但是当丈夫当面骂她父母时,她也愤怒回怼,可见,她并不是软弱无能一味讨好有钱有势的丈夫。
王玥波的评书里说,柳和每天早起晚睡,都要把岳父母卷一通,这是笑话夸张。果真如此的话,他媳妇早跟他翻脸了。在刘姥姥和黄母面前骂“老畜产”,八成是头一次被黄姑娘听到,才引发她雷霆之怒。后来也是因为黄姑娘思念父母,柳和怕媳妇不高兴,这才派人去接。要不是看在媳妇面子上,他才懒得管他们呢!
当他把一百两银子交给老黄,说:“西贾五十金,我今倍之。”的时候,那份傲然气骨和报复的快意穿透三百年的故纸堆扑面而来,让读者不由得陪他同出这一口胸中闷气。
老黄这脸打得,啪啪的,但不得不“汗颜受之”,当初为了钱而背信弃义,如今还是为了钱屈尊人下。谈钱,伤感情,谈感情又伤钱,老黄的原则始终贯彻如一:钱最重要!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每次看到一些肤浅的主持人和鸡汤文作家苦口婆心劝那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原谅父母,劝那些被校园霸凌的学生原谅老同学等等,都觉得荒诞无比。偏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话也最多。
对于曾经伤害过你的那些人,那些事,不轻易原谅才是最正确的态度。原谅了,那是人家有风度有心胸,不原谅,才是本分。
柳和原谅了老黄,是因为他爱小黄、感念小黄,但是显然,在他帮助老黄回到小康人家、安度晚年之后,翁婿之间是不会有太多亲密来往的。
老黄只是柳芳华众多故交中的一个缩影,至于其他那些酒肉朋友债务人,柳和是更不会原谅和重续旧交了。
人总是要走过低谷才会发现,和很多人一起热闹交往,其实意义不大。生活本来并不热闹,我们也用不着那么多的观众和陪伴者,彼此不妨疏离一点,别走近太多人,也别让太多人走近,这样,我们反而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做想做的事,用来成全自己。
自己健康,自己富裕,自己习得一技之长,自己的生活越变越好,这才是更重要的。
伤痛已成伤痛,不会忘记,不会原谅。不勉强自己一笑泯恩仇,老死不相往来就好。这种释怀,不是原谅了对方,而是选择放过自己。
我们这一生,总会遇见很多人,可是真正重要的人,从来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