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贝集每天进步一点点简书作家文学梦

难忘的年味

2022-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西蜀紫菀

过了腊月初八,一心就期盼着过年。这是我们童年时期最为兴奋的一段时间,每天起床都会扳着手指头算一算,还有几天才过年,要是记不住了,总会跑去问大人,听了大人回答,如果说还有十几天才过年,心里就感觉十分失落,嘴里会不停的抱怨“怎么还有那么久啊!”要是听到大人说还有两三天就过年了,那一定兴奋得跳起来。

那时候过年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心心念念地盼望了一年的新年到来之前,人们总会想方设法准备充裕的食物。这些时候,最繁忙的就属家庭主妇了,妈妈,奶奶是家里的最辛苦的人,除夕的前几天,要磨豆浆做豆腐,磨小麦做面粉,蒸馒头,磨米浆搅凉粉,蒸米酒,炒爆米花,做果子糖等等。

腊月二十三祭灶,是最忙碌的一天,也是最辛苦的一天。

当天吃过早饭以后,我的邻居们就开始打扫卫生,这是一年一度的大扫除,难度比较大,要把一年来家里房顶,山墙,天花板,地上的犄角旮旯以及房前屋后所有地方都统统打扫干净。这么多任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搞一天都完成不了的。

我们家里每年的这一天基本是全家出动,一般是由爸爸打扫房顶天花板和山墙上的灰尘,还有房前屋后的阴沟,阳沟。奶奶、妈妈和我们几个姐妹就负责地面清洁以及家具,厨房及厨房里所有厨具,餐具的清洁。

别看一个小小的厨房,里面的任务可重了,以前烧柴火做饭,烟熏火燎的所有的炊具厨具看起来都不干净,每一件家什都需要洗得干干净净,如碗柜,案板,灶台,餐桌,大大小小的各种锅碗瓢盆等等无一例外。

到现在我还记得与姐姐洗碗柜的情景:爸爸妈妈将衣柜一般大小的碗柜抬到厨房外面的院落里,横放在地上,打来一桶水,要我和姐姐负责把它清洗干净。看到比我们的个子还高的碗柜,我们犯愁了,怎么洗呀?奶奶看我们迟迟没有行动,就过来给我们示范,先找来一个盆,装上水再加人洗衣粉,用洗衣服的刷子,把洗衣粉水蘸在刷子上,再用刷子刷碗柜。我和姐姐就这样两人轮流干,把碗柜从头到尾刷了个遍,让碗柜上的那些老垢在洗衣粉水中慢慢浸泡慢慢发酵,然后我们再用清水刷洗一遍。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看着焕然一新的碗柜,爸爸表扬了我们,奶奶给我们送来了刚刚煮熟的一小块腊肉。虽然大冬天的,十个指头冻得像胡萝卜一样,得到爸爸的表扬,得到奶奶的奖赏,心里那个惬意啊,自然不用言表了。

这一天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扫收拾得干净整洁,到了晚上,就要敬灶神了。

吃过晚饭后,奶奶准备好给灶王菩萨的贡品,将贡品一一摆放在厨房里的供桌上,然后点上香蜡,插在灶台旁边,在锅里点上锅灯,让我们所有人都跪在厨房里的地上,对着灶台磕头,奶奶点燃纸钱也跪下来,嘴里念念有词地进行着三拜九叩,拜祭完毕以后,我们小孩子就欢天喜地的去玩去了。之后就天天盼着 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过后,浓浓的年味在乡间蔓延开来。过年前的一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说,有零食吃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些时候也是小商小贩最好的商机,那些年虽然不准大家经商,但总有一些胆大的人,他们走乡串户,在过年前做一点小生意,卖一些小孩子喜欢吃的和玩的东西,比如卖个自家做的麻糖(就是麦芽糖上面裹一点芝麻),小木偶,拨浪鼓什么的,或是买个炒爆米花的机器,为乡亲们炒爆米花,收取加工费。

炒爆米花的生意是最受人欢迎的,也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热闹场面之一。小小的一盅米或是玉米放入一点糖精,被炒爆米花的人倒入那个有点像葫芦一样的黑黑的“罐子”里,然后他把这个罐子盖好,在一堆柴火里烧烤,边烤边转动,到一定时间的时候,炒爆米花的人停止加热,在罐子外表罩上一只黑乎乎的麻袋,像变魔术一样,只听“砰”的一声响,罐子的盖子打开了,罩在罐子外面的麻袋里就装满了又香又甜又脆的爆米花。这时候,看热闹的小孩子们蜂拥而至,他们寻找着因为魔术罐子没有被麻袋罩住而喷撒出来的爆米花。如果遇到大方的主户,会把袋子里的爆米花一人一把分享给周围的小朋友。如果遇到这样的好人,小朋友们的心情别提有多么高兴了。

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去打一麻袋爆米花放在家里,预备着过年的时候接待客人。也给期盼了一年的小孩子们品尝年味。

浓浓的年味在还杀年猪的现场。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是不允许私人家里宰杀生猪的,如果村里谁家杀年猪,那是要定罪的,农户家里养成的猪只能卖给国家收购站。宰杀年猪只有生产队才有这个权力,过年的前几天,生产队集体养的猪差不多长肥了,队长就决定宰杀几口生猪,分给大家过年享用。遇到这一天,已经放寒假的小孩子们就早早地跑到队上晒场去,在那里观看大人们杀猪的过程。

先是一拨人搬来土砖垒起临时的锅灶:用土砖头围成一个大圆圈,留一个缺口,在土砖围成的圆形大圆圈上放一口特大的锅,再担来水倒进锅里,盖上大簸箕,锅下的砖洞里架柴火将水烧开。

另一拨人就找来长木板,或是长板凳固定在地面,几个全劳力一起用力把待杀的猪拉过来,抬的抬猪腿,拉的拉猪耳朵和猪尾巴,硬生生地将其按倒在长凳子上,杀猪匠拿过他那锋利的,尖头的长刀,用力捅向猪的咽喉部。小孩子们都不敢看这一幕,躲得远远的闭着眼睛,只听见猪那尖锐的凄惨的嚎叫声一声声传入耳朵。等到猪的叫声停止下来,小孩子们又开始围观了。

杀猪匠把猪的后腿上皮肤割一道口子,然后用一跟细长的铁棍往里面捅,一会儿又将细小的竹筒插进口子里,叫几个大男人轮番向着竹筒吹气。

待锅里的水烧开了,就把死猪推进锅里,在锅里不断翻动,几个男人手里拿着专门刮猪毛的工具,七手八脚地刮起来,不一会儿,猪身上的大部分黑毛没有了。他们就把猪从锅里捞出来,放在凳子上,又对着猪腿上的竹筒吹气,一会儿猪就变成滚瓜溜圆的模样了。这时,负责刮猪毛的人就仔仔细细地将猪的肚皮上,前后腿的下面,以及角角胩胩的毛刮得干干净净。一头黑猪就这样不一会就变成了白白胖胖圆桶状猪。

接下来就是“破边”,几个人将刮干净了毛的猪用铁钩挂在高高的架子上。

架子也是临时搭的,材料是树杆,两头分别扎一个三角架,将三角架稳稳地埋在地上,再用一根粗一点的树杆作横梁架在两头的三角架上,这样架子就搭好了。

杀猪匠拿出专刀具,将猪开膛破肚,挖出猪肚子里的所有内容,扔进箩筐,被刮猪毛的人抬走。再从猪的颈部横着切开取下猪头,然后再从猪背后从上到下拉一道口子,再拿出锋利的砍刀,将猪的身体砍成两半,最后分成小块。

猪的内脏被拿到锅边,他们将它们分割,心肝肺肾脾与肠子肚子(胃)分开,然后翻肠破肚,一样样清洗干净。

到了下午,全生产队的人聚齐在晒场,几头猪的肉和猪内脏都被这一帮人分割成小块,肥瘦间搭,最后被分成若干小堆,编上号,每一堆肉上都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数字。

然后队长召集大家抓阄,大家抓到了什么号,就去对照号数取肉。  这样等待了一天,每家每户都拿到了一定数量的猪肉,过年就有肉吃了,年夜饭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了。

晚上回到家里,家家户户都先把少量的内物煮了给孩子们解解馋。年味就这样浓浓地萦绕在我们的舌尖上了。

年味还在妈妈,奶奶,邻居婶子们的灶台旁。

那会儿村子里的小孩们都是按姓氏居住在同宗族的院子里,一个院落里基本都是本家的同宗兄弟姐妹,孩子们也这家那家到处串门。过年前的这些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凉粉,豆腐,馒头,只要遇上了,谁家也不吝惜,都会给孩子们尝个先,刚蒸熟的热馒头,刚做好的曲儿凉粉,玉米锅巴……如果不遇巧,再没有东西品尝,手掌凉粉也要打一个的。这可饱了孩子们的口福。

随着时间推移,年就到了,除夕的团年饭就不用说了,一年到头的期盼,美味佳肴,零食,瓜子都可以在这天晚上尽情享用。

正月初一穿新衣,新鞋,体验难得的新奇感和满足感,然后几天随着大人一起拜访亲戚朋友。那时候尽管大家都很贫穷,但走到哪里都是热热闹闹,走到哪一家,主人都会把家里一年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小孩子在亲戚家可以尽兴地与小哥哥小姐姐一起玩耍,即使犯了错误家长也不会责怪。

想想这些都是美美的,这种心理感受是最自在,最惬意的。

回味年味,年味年年都有,年味年年都在,但最难忘的年味却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