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前必读,让你一生受益无穷的深度好书
每个时代总会走出一些“英雄”,他们或满腹诗书,引领时代的精神;
或金戈铁马,保卫着祖国的安宁。
如今走进和平年代,再回顾之前的战火纷飞的历史,总有些可爱可敬,可歌可泣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个更高的阶级,但是殊不知还有人为了自己中产阶级的出身和作为殖民地压迫者的身份感到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而他,就是著有著名小说《1984》和《动物农场》的作者乔治·奥威尔。
没读过奥威尔的书的人都会很好奇,这个被英国评论家普利切特称赞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的人,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敬佩。
当我读完杰弗里·迈耶斯写的《奥威尔传:冷峻的良心》一书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
奥威尔这个有着冷峻良心的人,他性格中的坚韧,他那冷峻的笔锋,还有他冷峻的外表下带给后世人民的温度。
从1933年第一本著作《巴黎伦敦落魄记》以奥威尔为笔名发表,到1949年《1984》的出版后奥威尔的离去,这颗钢铁般冷峻的良心,仅仅跳动了16年,但是这颗良心的历练与锻造却经历了整整46年。
奥威尔的一生,用世人的眼光看来,带有深深地自虐的倾向,但也只有奥威尔自己明白,那是他为自己赎罪所做的努力。
1
不快乐的童年
乔治·奥威尔本名为埃里克·布莱尔,奥威尔只是他发表著作时所用的笔名。
1903年6月25日,这个英国男孩出身在印度北部殖民地。他的父亲是一位印度政府等级不高的官员,曾经负责过向中国运输鸦片的工作。
埃里克在预备学校圣塞浦里安学校度过他的黑暗的童年,在这所学校里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同时,受到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压迫。
这导致了他孤僻怪异的性格,还建立起了一种反叛权威的人格,他的天生敏感和多思让他看破这所学校的弊端。
填鸭式教育毒害的岂止是孩子们的身心,对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有不可磨灭的伤害。
填鸭式教育本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书或者育人应该引领他们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是让所有人都拥有一样的终点。
埃里克从圣赛浦里安学校毕业又在威灵顿公学借读了半年,然后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公学。
他作为伊顿公学的精英学生,是七十名“公费生”之一。
但是埃里克并没有在伊顿公学取得显著的成绩,由于预备学校给他带来的压迫,埃里克在伊顿松懈地度过了他的学习生活。
2
警察埃里克
埃里克从伊顿公学毕业之后,没有像其他的学生一样选择进入牛津和剑桥读大学,而是选择终止学业,加入了缅甸警察。
他带着自己叛逆和敢于冒险的心,以及对于大英帝国的热爱来到缅甸,但他却在缅甸发现了帝国主义的谎言和自己真正的良心。
埃里克在缅甸的五年里,他和所有殖民地警察一样,表现出纵容暴行和回归野蛮的倾向。
1927年,22岁的埃里克辞去了缅甸警察的职务,虽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岗位。
埃里克为自己作为殖民地统治者而感到深深的内疚,他要去救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即成为一名作家,并且与殖民制度脱离关系。
关于在缅甸当警察的经历,奥威尔写过两篇重要的随笔《绞刑》(1931)和《杀象记》(1936),说明他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3
作家奥威尔
埃里克辞职后,在巴黎当洗碗工,在伦敦当流浪汉,他将自己放到最艰难的环境中生活,真真切切地体会作为底层人民的生活。
但是埃里克的作家生活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谅解,他的荒唐举动一直被家里人所反对和无法理解。
埃里克将自己在巴黎和伦敦的流浪生活写进了《巴黎伦敦落魄记》,并首次以乔治·奥威尔为笔名发表作品。
奥威尔河源自伊普斯威奇,也是剑桥附近一个村庄的名字。
埃里克选定以“奥威尔”作为笔名,一方面是怕家人蒙羞,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是很满意。
奥威尔在流浪时差点病死,他曾在《穷人的死法》中说道:“人人希望死在自己的床上,亲人们陪在身边,但我却死在一家医院的床上,无人在旁。”
在他那冷峻的笔锋下,是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和近乎感同身受的社会良心。
1934年,奥威尔出版了第一步小说《缅甸岁月》,利用自己在缅甸当警察的经历,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随后又出版了小说《牧师的女儿》和《保持叶兰繁茂》。
奥威尔对这两部作品并不是很满意,对于前者,他不认为是佳作,并确保以笔名出版,对于后者,他拒绝再版重印。
戈尔曼曾经评价奥威尔:“很喜欢过穷困潦倒的生活”。正是奥威尔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和写作状态,贯穿了他的一生。
奥威尔和自己的心上人爱琳结婚之后,住到环境艰苦的乡下——沃灵顿村。
在沃灵顿村艰苦的生活下,奥威尔带着对文学的追求,将自己的个性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并写出了影响较大的《通往威冈码头之路》,这也是他写作生涯中的一次跨步,并成长为一名重要的社会评论家。
4
极权主义的斗士
二战爆发,奥威尔带着心中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信仰,参加西班牙战争,但是他的理想主义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他看到的不是民主,不是正义。
他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了极权主义的外衣,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立场,他要用自己的冷峻的笔写出社会事实。
奥威尔从西班牙内战中死里逃生回到英国后,发表了战后小说《上来透口气》。
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开始主张反战主义。但是当英德战争爆发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法西斯、保卫祖国的斗争中。
奥威尔带着自己反对极权主义的信仰,将自己的政治立场融入到了写作中,由于奥威尔的身体状况,他没有到前线去参战,而是投入到了另一个战场政治论战中。
5
社会良心的写作
在奥威尔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奥威尔将个人的健康置之度外,从小身体不好的奥威尔,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几次陷入危机。
当奥威尔的妻子爱琳去世之后,奥威尔的生活陷入窘境。
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他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照顾自己新伴侣,向几位女士求婚,但却都遭到了拒绝。
就在他人生最惨淡的时候,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取得了突如其来的成功。
《动物农场》写于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间,在战争结束前揭露了最受欢迎的苏联的蜕化本质,在面世前曾遭到5家出版社的退稿。
这部寓言以“猪”为代表,作为极权统治的象征。
在这部寓言中,奥威尔将政治与文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世人在寓言中看到民主外衣下极权统治的内幕。
在《动物农场》取得成功之后,奥威尔便隐居朱拉岛。与此同时,奥威尔的身体也备受疾病的折磨,但是他坚持与疾病斗争,与时间赛跑,在他生命结束之前完成了著名的作品《1984》。
疾病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但是却抵挡不住一个人追求理想与信仰的步伐,奥威尔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不断超越自我的灵魂,为完成理想而忘我地书写生命的篇章。
《1984》总结了奥威尔一生对政治的思考,写得凄惨而且悲壮。
奥威尔借助小说主人公温斯顿的思考与经历,仿佛在回忆自己一生对于政治的思考,对于理想的追求。
奥威尔的写作,可以说是社会良心的写作。
6
结语
读一本传记很短,但那却是别人漫长的一生。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奥威尔是一个充满传奇、敢于追求自己理想信仰、热衷于揭露社会现实的作家,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品读和思考。
作者:周瑶,精读读友会会员。在尘埃里修炼,在俗世间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