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生09》年来了
文|玉米粒niblet
因为十分期盼,所以特别开心,终于等到了腊月三十这一天,年来了。
01
一大早,父亲取出宗谱,小心的掸净、打开,在相应辈分的空格子处,看看是不是要填上今年过世的人的名字。院子里点上一挂鞭炮,在鞭炮声中毕恭毕敬的把宗谱挂在堂屋正中。
这时候,母亲已经做好了用小米做成的“圣饭”(这个过程俗称捞圣饭)。三双崭新的筷子插在圣饭顶端,筷子中间还间杂插着一些桃、竹、柏枝。碗顶凸起的小米饭上嵌入了五颗红枣。
父亲稳稳的端起圣饭,放在宗谱下方桌子的正中,随后,母亲把提前准备好的八个小碟子整齐的摆放到两侧,左右各四个。左侧盘子分别盛的是猪头肉、炸鱼丸子、煎豆腐、烫菠菜,每个盘子上面都放了几根染红的粉丝。右侧盘子放的是糖果、糕点、苹果、桔子等。
圣饭一式两份。一份放在我家的案桌上,另一份让我小心捧着,送到爷爷家,放在爷爷家的案桌上。我每次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总是特别的小心翼翼。一方面是由于天还没有完全亮,冬天下雪,路上又经常结冰,母亲千叮万嘱,让我千万不能打掉;另外是我手上捧的这个圣饭,似乎总有一些神圣的感觉,也不容我有任何是闪失。
02
上午,父亲用面粉打了浆糊,我帮着在大门上贴起来了红红的对联,门楣两侧挂上了花花绿绿的门吊子,然后在每一樘门的门框上插上桃竹柏枝。
午饭后,子孙们集合一起,到祖坟上放鞭炮、压纸钱、告慰先祖。子孙旺盛的大户人家往往选择在这一天祭祖。在震天响的鞭炮粉身碎骨之后,老茔的坟头上已经铺满一层厚厚的鞭炮纸屑。焚香点纸,磕头祷告,寄望祖辈保佑子孙平安、家庭兴旺。
下午,是准备初一饺子的时间。这新年的第一顿饺子对一家人来说太看重了,用最好的肉做馅料,用最好的面做饺皮,拿出最细致的耐心,精心准备。十几个硬币仔细洗净,和在了馅料里,有幸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代表着一年的财运。水瓮盖上、锅台上整整齐齐的码满了散发着香味的饺子,饺子上轻搭着桃枝、竹枝。母亲常讲,第一顿饺子的味道,决定着这一年是否能够顺顺当当。
03
晚上,堂屋里高挂着族谱,案台上燃起了香烛。母亲这时候会把前几天精心挑出来的十个模样儿最俊俏的大枣馒头拿出来,分成两组,每组五个,三个摆成底座,另外两个背对背的放在上面。跳跃的红烛映着宗谱上形形色色的小人,映着白亮亮的大枣馒头,映着各色水果糖果,堂屋里陡然增加了很多静谧庄重的感觉,经过堂屋,心里都会有些与平常不一样的感觉。
黑白电视里放着春节联欢晚会,老老少少凑在一起边看电视、边打牌,边嗑瓜子花生。
零点一到,鞭炮声便爆发开来,密密匝匝,把整个村子的气氛推行高潮。
按照村子里拜年的规矩,拜年必须在天亮之前全部完成。凌晨三点左右,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部穿戴起来,辈分小的男丁按照家族聚集起来,到全村所有长辈家里逐一拜年。拜年的队伍大大小小不下30支。
老人的院子里按照惯例已经铺上谷子秸秆(听二爷讲,这是因为先祖们回家过年都是骑马回来的,铺的这个秸秆叫做马草)。那时候院子里多数没有灯,黑漆漆的,脚踩在秸秆上会悉悉索索的响,让拜年陡然增加不少神秘感。穿过院子来到堂屋,一进门先要朝着高挂的族谱跪拜,如果拜年队伍人多,堂屋又小,磕头的人就必须头尾相接,有的甚至要排到院子里。磕完头再向长辈们说上一句“过年好”。
长辈们嘴里说着不要磕头了,但是见了磕头的就特别感动。奶奶们负责端着瓜子花生糖果使劲往孩子口袋里塞,爷爷们负责发香烟、唠家常,与来拜年的互相简短的交流着今年的大事小事。有的家里桌上还摆上酒肉,说到高兴处可以喝上一两盅酒。
先按照血缘远近,把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完,然后从东街拜倒南街,从南街拜倒西街逐户拜过去。全村拜完,总要2-3个小时,对于小孩子来说,对体力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天亮了,家家户户开始煮初一的饺子。灶膛里的柴火烧的通红,大锅里的饺子随浪翻滚。母亲是调馅儿的高手,初一的饺子总能获得全家的称赞。
之后的初二至初五,是走亲戚的时间。初二女儿女婿去回丈母娘家,初三外甥去舅舅家,初四、初五随便一些,去姑姑家、姨妈家都行。一年忙到头的农家人很少有机会凑在一起,大人们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孩子们更是盼着能够互相见个面,走亲戚总是那么让人感觉欢快。各家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那时候的走亲戚,真的能够体会出“亲”的感觉。
年过了,寒假的高潮也就结束了,虽然后面还有个元宵节,可以买点烟花再高兴一下,但是毕竟开学在即,想再多么高兴也是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