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课议课》,促自我提升
近几天,研读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 》中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基于境脉特征的真理观和促进理解的对话观这三部分,先把自己的理解记录如下:
通过阅读“相互滋养生态观”,我明白了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抱团取火,相互温暖、相互赋能, 我们才能够走的更久更远。
一粒种子能否生长,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这固然和种子本身有关,但也和播撒在什么样的土地里,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紧紧相关。
相互滋养的生态观,追求的是让教师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是育自己,发展自己,教育学生才有资本和基础,其次是育学生,教师需要更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再次是育同事,不仅是与同事共同成长,还要与同事共建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利他的也是利己的。
形成“相互滋养的生态观”,我们需要彼此开放。观课时把自己看成助教,遵守课堂纪律,并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议课时“将心比心”,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站在对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对方。把对方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共同进步。
“境”是情境,即我们要观察教学问题发生的情境,“脉”指的是事情发展的脉络。基于境脉特征的真理观,强调我们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开展观课议课,也就是我们要“摆事实、讲道理”,先说出课堂上的现象和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讨论。另外,时间有限,一次性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议课时要充分尊重参与的教师,商议后确定共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大家都想解决的问题作为主题。同时,参与活动教师也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确定不同的老师在课堂中有不同的观察点。大家都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别人的问题,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促进理解的对话观部分,告诉我们观课议课时要理解教学,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建立平等对话的议课关系,营造平等对话的议课环境和氛围。可以让做课老师提前做观课说明,从教学背景,教学创新,教学设想和主要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说明,增进观课教师对课程设计的了解。
观课议课时始终认识到“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让观课议课可从倾听开始,同时也传达出关爱和理解。大家围绕课堂上有讨论价值的故事或案,例借助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讨论预先确定的观课议课主题。采用“假如你来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假如你来教会怎么处理”这样的句式进行探讨,大家关注彼此意见,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以促进教师成长,改进教育教学效果为宗旨,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引导教师不断成长,实现自身价值,体会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