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出台“独生子女长辈护理假” 让长辈居家养老变得更轻松
序言
中国人讲究一个“子女床前尽孝”,随着最早的独生子女一代长大,他们的长辈也开始需要人照顾。
但不少他们的子女都远在其他城市忙碌于工作,每年可怜的几天年假还不足以让自己休息,能“常回家看看”更成为了大城市打工族的一种奢望。
近日,各地开始出台的“独生子女护理假”有望从制度上解决这一困境,让广大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也能享受儿女的回家照护。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地方层面也相继制定政策,保障独生子女父母的权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河南、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独生子女在父母住院期间,享受护理假权益。

这其中,河南的独生子女护理假时间最长,为每年累计不超过20天,广西和海南为每年累计不超过15天,福建为每年累计不超过10天。
此外,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也在酝酿中,但尚未正式出台。
湖北与重庆都提出,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10天的护理时间;四川则将照料假拟定为每年累计不低于3天。
此外,上述大部分地区均明确,享受这一政策时,独生子女父母需年满60周岁,且强调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护理需求大,各地期盼早出台
独生子女护理假的推出让不少老人感到欣慰,他们中的很多人盼望政策能在全国推开,惠及自己。
今年66岁的周伯伯是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名企业退休职工,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去年春天,他刚刚经历了一次开腹手术,在医院住了半个月之久。
“孩子工作压力很大,我们怕请假太多影响他工作,所以只让他守了三天就催他回去上班了。”老人说,住院期间,儿子只有在手术当天和术后的前两天在医院陪护,剩下的时间都是老伴和护工在照顾自己,出院后老伴还因为劳累感冒了。
“只靠老伴一个人在医院照顾还是挺吃力的,但我们更怕孩子老请假影响事业。”老人说,如果未来全国都能推行独生子女护理假,孩子的压力会小不少。

要让假期落到实处
独生子女护理假的出台被不少人点赞,但也有人担心它最终会因为缺乏监督变成“纸上假期”难落实。
“虽然有政策规定,但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私企可能还是很难遵照执行,毕竟很多企业现在连基本的双休日都不能保证。”民众有这样的顾虑。
只有全社会把独生子女护理假当作和婚假、产假一样理所应当休的假,政策才可能真正落实。
根据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如何让这一庞大群体老有所依、让子女有机会尽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政策建议不断。
要让善政从纸上走出落实,还需要有保障措施。只有多措并举,才能让善政落到实处。

各地政策正在出台,独生子女不再“有家难回”
值得关注的是,在地方层面,各地的政策制定也越来越细致。
去年公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就提出,鼓励用人单位给予员工在其老年长辈生日、老年节以及需要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支持时探亲休假。
河南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也明确,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后,生病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护理假。
独生子女政策自1980年开始实施,迄今已经三十几年,很多独生子女父母已经迈入老年,国内老年人主要选择居家养老,独生子女父母只生养了一个子女。
他们步入老年,比生了两个孩子或多个孩子的老年人,会更缺乏人照料,养老的责任全压在了一个孩子身上,而子女往往都需要工作,在父母生病住院等需要照料时,都没有兄弟姐妹进行轮流照顾。
受到这些客观因素掣肘,独生子女往往会压力山大,分身乏术。给予他们每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住院护理假,可谓是“及时雨”,可以让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时间照顾父母,而不必过多担心影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