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0万的朋友说,他准备辞职开超市了…”

2020-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临公子的后花园

在知乎上刷到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

便利店利润究竟有多高?为什么有人放弃年薪20万的工作去开便利店?

回答大多是围绕讨论便利店收益究竟有多高,以及背后的商业逻辑,包括如何选址、哪些类目利润高、房租装修等开支预估。

为什么我觉得这问题有意思?

因为把“开便利店”换成其他事情,马上就会变成本质类似的新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人放弃年薪20万去做电商平台?/去做自媒体?/去做小生意?

说白了,就是上班VS创业。

问题本身,比答案有意思得多。

01

我先说个现状。

创业或做自由职业者的门槛很低,它与一个人的能力无关,只与意愿有关。

我本职是IT行业,这几年兼职码字,周围不少朋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上班族,有做外包的、有做餐饮的、有做设计工作室的、有做自媒体的等等。

其中很大一部分,确切地说,只是自己做点儿事。

我前同事小程,辞职后和几个朋友接互联网公司的开发外包项目。

他负责商务+主程,1个产品经理兼职财务,1个UI设计师,6、7个程序员。主要客户的业务量稳定,他们的收入也还不错。

但外包项目有个特点。

要么是边缘系统,要么是各类Demo(也就是验证性的软件样品)。核心系统,甲方根本不会拿出来外包。

外包团队做的往往是重复而琐碎的开发任务,对技术和逻辑要求都偏低,有时就是ctrl+c和ctrl+v。同时,当外包方能满足甲方要求时,出于成本考虑通常也不愿引进新技术或新方法。

后来一个重要客户暂停了合作,直接造成他公司收入锐减50%。

拓展新业务时才发现,他们的开发能力很难撑起要求更高的系统要求。

长期吃老本,增量价值极其有限。

你说这叫创业吗?好像也算。

毕竟自个儿当老板,自负盈亏。

但无论对老板还是员工来说,其实并没有做太多创造性的事情,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后年也差不多。

水平原地踏步,混成了生态链末端,一不留神就将陷入被动局面。

02

创业VS上班,实际上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看做的事情是否有想象力+创造性。

我朋友在小公司上班,公司发展速度很快,每年都在拓宽新版块,都有一定突破性进展,短短3-4年就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另外一位IT行业的自由职业者,出网络课程、线下培训、写书、做咨询、写公众号。

他们做的事情,都有一定想象力。

开篇说的开便利店,如果从收益角度判断,一家连锁品牌便利店的收入现金流相对稳定。在我看来,这和稳定工作年薪20万的本质相同。

不是做生意、开家店就意味着日进斗金。

什么样算创造性呢?

曾有一位日本青年,大学4年过得一塌糊涂,整天流连于电影院、电玩厅,满脑子都是“怎样混日子又不用工作”。

父亲托关系给他找工作,才干了1年他就辞了。最后就业无门,迫于生计不得不到父亲的小服装店帮忙。

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接班时忍不住抱怨:自己压根不适合做零售业。

嗯,店铺经营得果然顺理成章地烂——

这家仅有6名员工的小服装店,在他接手后,半年之内走掉5人。

生意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这位年轻人开始了绝处逢生的逆转。他观察到服装店日常经营中,基本款占比是总销量的30%,他决定将重心放到基本款上,把基本款做成最强的产品,驱动一切。

他对员工和自己都下狠手。

新员工入司,他就灌输要做“世界第一”的理念,公司墙上贴着一个无情的标语:“不会游泳的人,就让他淹死好了!”很多员工由于受不了他的苛刻纷纷离职,甚至被人称之为黑工厂。

在工艺上的标准,也是前所未有的严格。

业界的次品率一般是2-3%,而他要求工厂把次品率降到0.3%。在T恤的表面,就算只有一根0.5毫米的线头,都算次品。

小服装公司在他几近变态的要求下,以低价格+高品质,在日本以及全球服装业站稳脚跟。

这位把小服装店经营成全球首屈一指服装品牌的人,叫做柳井正。

他的品牌,叫做优衣库。

倘若他只是循规蹈矩地经营父亲留给他的小店铺,顶多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生意人。事实上,许多做生意的人缺乏经营和零售业相关知识,对搭建核心竞争力、拓展收入板块更是一头雾水。

这种状况下,你的发展、你的成长、你的可能性,相比于普通上班族不见得有明显优势

03

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想法:只有创业才能挣大钱。

除了前面说的,要看你以什么态度和自我要求去创业以外,有个因素经常被人忽视——风险

大概两年前,国内有个金融社区举办模拟投资大赛,规则很简单,参赛者可以买任何股票基金,3个月后收益率最高者获胜。那段时间市场环境不太好,名单出来,看到第1名买的产品后所有人都傻眼了——

全仓货币基金。

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的操作,吊打了众多老股民。

从可能性上,股票的收益当然可能远远超出货币基金的收益,但前提是,你必须承担大比例亏损的风险。

高收益对应高风险,挣得多意味着也可能亏得多,这个逻辑在职场上是通用的。

今年疫情,原先创业的几个老同事又重新上班。一位同事说,客户拖欠尾款长达半年,现金流影响很大,最后一笔20几万的欠款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只能先出来上班,后面再看看有没其他转机。

这几年我们时常看到一类文章,说“死工资拖垮你”、“别被上班耽误了”,把大众的神经撩拨得蠢蠢欲动。

是没错,有人通过创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与财富,但这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如此复制。

对风险轻视、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客观条件预判不足,任何一个坑都足以原地game over。

就像巴菲特所说,真正的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创业有创业的挑战,稳定有稳定的好处,最怕的是你不清楚环境,只是为了逃避现状而两眼一抹黑跳入创业的坑中。

04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有人愿意放弃年薪20万去开便利店?

理由无外乎几个。

1、收入更高;

2、工作更自由;

3、当老板更爽。

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人的轨迹是由关键节点的选择而铺设的,这个选择的衡量标准往往是:

实际成本VS预期回报。

我们常犯错的地方,在于一边高估了预期回报,一边实打实地付出了成本。有时还押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机会筹码,最终发现不是一步好棋时,已满盘皆输。

·以为创业或个体经营自由,结果发现比996还惨,客户一个微信随叫随到;以前在公司当乙方,出来后发觉还不如乙方。像罗永浩说的:“我创业所经历的委屈要比打工多无数倍。”

·以为合伙做点儿小生意就能轻松赚钱,结果发现生意里的门道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合伙人各有各的弯弯绕绕、背后的商业逻辑看得云里雾里,亏了都不知道怎么亏的。

·以为从北上广回到小城市创业就能顺风顺水,结果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热兵器碾压冷兵器般一马平川,实际还干不过熟悉当地丛林法则的人们。

在现实与理想的间隙里,摔成大劈叉。

说白了,创业不是一个职业,更像是一种乐于尝试、乐于突破自我的态度。

它是探索更多可能性的过程,而非仅仅拥有一个身份的结果。

无论我们此时是什么角色,希望都能拥有这份对未来的好奇与勇气。当回忆往事时,希望我们有值得回味的精彩片段。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